第5步
抛弃救世主情结

我以为我能拯救你
于痛苦和沮丧
于眼泪和恐慌
于伤害和风浪
直到我意识到
这不会使你成长
只会束缚你的翅膀
使你成为弱小的羔羊
没有这些考验
活着也如同死亡
放下救世主情结,把孩子培养成不再需要父母的人
你需要记住下面这个重要的事实:让我们成为父母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知道,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因为,在潜意识层面,我们并不认为它是显而易见的,反而觉得那是天方夜谭,好像我们养育孩子是在帮他们的忙,他们应该永远感激我们的照顾,似乎我们是他们的救世主和造物主。我们觉得自己是“大善人”,应该为养育了孩子去参选“最无私的人”。
我们下意识地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认为既然我们无私地养育了孩子,他们就该把我们当主人来对待。身为他们的“造物主”,我们就应该对他们发号施令,对他们的生活施加影响,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权力。如果他们没有在我们的生日当天打电话给我们,或是没有及时回复我们的信息,又或是做出了违背我们意图的事,我们就会情绪失控。
要想成为更加觉醒的父母,你必须彻底接受以下两个基本事实:(1)你的孩子不是你“创造”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生物学机制的作用。(2)养育孩子 不是 无私的行为。你养育孩子是为了实现你自己的目的。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欠你的。当然,他们可以给你尊重和爱,但他们不欠你任何东西。
因为孩子不是你“创造”的,所以你既不是他们的救世主,也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你可能会想:“他们应该把我当救世主来对待。毕竟他们闯祸时,我得为他们负全责。如果他们受伤进了医院,或是错过了末班车,我就得给他们收拾烂摊子,去救他们的急。”如果你觉得不公平,我非常理解,但生活就是生活。这种感觉尽管很糟糕,但养育孩子的现实就是如此,谁也没说过这是公平的。
理解你作为父母的角色是觉醒式养育的关键。你可能认为自己应该扮演救世主,也享受这个角色带给你的良好感觉,但实际上,这就是你和孩子深感痛苦的根源。我们的救世主情结深埋于潜意识的深处,很难察觉。只有在看到孩子的行为跟我们的期待截然相反的时候,它才会浮出水面。一旦我们认为孩子的决定很“危险”,或者孩子的想法完全背离了我们眼里的“最佳”选择,我们就会反应激烈。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对救世主的角色过度认同,以至于我们觉得孩子应该臣服于我们的权威和教化。如果他们不这样做,我们就会感到被冒犯,怒从心头起。我们觉得孩子在故意跟我们作对,于是我们和孩子内心的平静都被打破。如果孩子遭遇了挫败,我们会觉得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自己的失败,因而备感痛苦。或者,如果他们在交朋友方面遇到了麻烦,我们也会认为这是我们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觉知,这种“救世主”的想法就会让我们产生要“改造”孩子的巨大压力。要是发现他们无法“改造”,我们的愤怒还会变本加厉。你知道此刻孩子是什么感受吗?他们会因为自己惹出了这么多麻烦而极度自责。没错,这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强加给孩子的另一重负。
实际上,觉醒式养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在孩子眼里变得不再重要。你没听错,是不再重要。我们的我执非常抵触这一看法。我们可不想变成对孩子无关紧要的人,永远都不想。我们不仅要让孩子觉得我们非常重要,还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最重要。然而实际上, 我们得把孩子培养成不再需要父母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全心投入自己的生活。我们得退到后面去,不再频繁发表意见。你看出这其中的门道了吗?我们不能既希望孩子独立,又在孩子不理会我们的意见时着急跳脚。这两者完全是矛盾的。
要想抛弃救世主情结,最有效的做法是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如果有人认为我需要“拯救”,或者试图控制我,那么我会有什么感受?
我喜欢整天被人呼来喝去、批评教育吗?
你肯定不喜欢被别人支配,没有人会喜欢,这不符合人性。跟所有动物一样(我们也是动物),我们也不喜欢被禁锢。虽然我们可能会屈从于别人的控制,好似笼中鸟兽,但遵照别人的指令生活绝不是我们的本性。这样的生活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失望和愤怒。终有一天,我们会绝地反击,拼力挣脱。
我们太习惯于支使孩子,以至于我们甚至不会停下来想想,被迫唯命是从的他们心里是什么感受。我们太执着于掌控一切和高高在上的妄念,以至于我们认为孩子离不开我们,乐意做我们的提线木偶。
没人喜欢做提线木偶,没人!你不喜欢,孩子也不喜欢,不管他们的年龄有多小。管控太多,孩子就会反抗,要么对抗我们,要么对抗自己。理解了人性的这一基本特质,我们就能看清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就会主动包容孩子天然的反叛行为。
我们的管束让孩子感到窒息。实际上,他们从出生起就一直依赖我们,除了听命于我们别无选择,所以他们早已厌倦了我们的管束。长到十几岁时,他们终于撑不住了。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青春期叛逆”,还用负面词语来形容它。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如果孩子被过度压制,没有空间去释放青春期天然的叛逆冲动,他们就会在成年早期大爆发,并且彻底走偏。
为什么青春期叛逆是全球的普遍现象?这仅仅是巧合吗?几乎不可能。孩子们的叛逆行为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呈现出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已经厌倦了父母的救世主情结,以及让他们听话和顺从的要求。年幼时,他们别无选择。但是一旦踏入青春期的门槛,他们就会开始奋力挣脱。
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叛逆,就会阻碍他们的成长。只有通过反抗我们,孩子才能找到内心的声音和真实的自己。他们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你的救世主情结可以结束了。虽然我们认为孩子是在反抗我们,但我们得认识到,他们终于开始为自己展开行动了。没错,他们不再凡事都听命于我们,而是开始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这一点意义非凡。
与孩子并肩同行,走自己的路,而不是占据孩子的路
那么,怎么做才能放下救世主情结,同时又不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呢?答案就是觉醒式养育。这种养育方式要求我们与孩子并肩同行。我们需使用全新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情感,增进亲密感,而不再只是领路。我们需用全新的做法与孩子相处,而不再把自己看作权威和正确的化身。 我们应与孩子 并肩同行,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走在孩子前面,占据孩子的路。
太多父母偏离了自己的路线,侵入了孩子的路线,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身为弱势的一方,年幼的孩子无力把我们推回自己的路线,只能默默忍受。这种对孩子的内心意愿和自主性的压制,会极大地侵蚀孩子的真实本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侵蚀作用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不安和自我厌恶。
如果我们能守住自己的路线,就不会带着控制孩子的目的、盲目强硬地在前面为孩子领路。相反,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待在自己的路线上,跟孩子肩并肩。如果他们向前走一步,我们也跟着走一步。如果他们向右移,我们也跟着向右移。只要我们先观察孩子往哪里走,然后让自己的步调与孩子保持一致,对孩子的养育就会顺风顺水,而不再激起孩子的抗拒。当然,我们偶尔也会引导孩子去往不同的方向,但此时的我们会尊重孩子,态度温和。我们不再试图通过控制、恐吓和操纵来让孩子跟随我们,而是带着觉知去引导,同时尊重孩子当下的样子。成为觉醒式父母的重要步骤就是离开救世主的宝座,同时守住自己的路线。
觉醒实践
我们每天都可以一边走自己的路,一边与孩子并肩同行,而不是走在孩子前面。如果我们能用心过自己的生活,并且拥有坚实的自我价值感,这一点会更容易做到。然而如果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是从孩子身上获取的,我们就会很难放下救世主和领路人的角色。
我们得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大谈自己的想法和说教,也不是做孩子的主人或上帝,而是激发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所有人都想走自己的路,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同年龄和发育成熟度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想要自主权,想要做决定的权力。我们这些父母得寻找机会让孩子们尝试,并创造相应的条件让他们从小开始练习。对于很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决定自己穿什么样的袜子和鞋子,吃什么口味的麦片,用什么样的杯子。等他们长大一些后,我们可以让他们挑选晚饭的食材和周末全家一起看的电影。我们应想方设法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能够练习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许多父母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说:“可我的孩子总要问我的意见!”我的回答是:孩子确实可能会问,但是,就像孩子吃了很多饼干还跟你要饼干,而你不会立刻同意一样,你也可以选择不立即发表意见,否则孩子就会失去对事物形成独立观点的宝贵机会。他们能通过寻找答案的过程学会分辨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一直不让孩子体验这一过程,我们就会让孩子对我们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孩子会看不清自己的内心,失去寻找内心方向的能力。
喜欢讨好别人的孩子会轻易把自主权拱手让人。身为父母,我们得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且慢慢地把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如果孩子问我们某件事情该怎么办,我们不能下意识地回答。我们可以这样说:“嗯,这是个好问题。我得好好想想,我还没想出来……你有什么想法?”就算孩子说不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继续探索也比依赖你给出现成的答案要强得多。
为了把这一点落到实处,父母们可以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我怎样才能为孩子提供练习自主决策的机会?
我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他可以信任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怎样才能离开孩子的路线,让他走自己的路?
你可以跟孩子讲下面这些话:
我也不知道,咱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我得坐下来好好想想,你也想想。
我知道你想让我告诉你答案,可是你得自己把答案找出来。
你知道该怎么做,你需要的是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海伦的女儿蒂娜每天都给她打电话,有时一天要打好几次。你或许以为蒂娜只有十几岁,不,她已经30多岁了,而海伦要满60岁了。她们每天都要聊很久,彼此都知道对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健康,因为蒂娜做任何决定都需要母亲提供建议。蒂娜信赖她的母亲胜过她自己,也胜过她的同龄朋友。由此可见,两人是紧密纠缠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健康,不利于蒂娜活出自己的人生。
海伦来找我,因为蒂娜离婚的事让她备受压力,好像离婚的人不是蒂娜,而是她自己。她参与了蒂娜的每一个决定,也跟蒂娜一起承担后果。她们每天至少交流十几次。身为销售经理的海伦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了,因为女儿的婚姻危机让她心神不宁,感到非常困扰。
我尝试帮海伦分析她与女儿的共生关系,然而她非常抗拒:“蒂娜需要我,我会一直帮她,永远跟她站在一起。”海伦看不到“跟她站在一起”和“事无巨细地参与女儿的生活”之间的区别。我试着向她解释,如果女儿一遇到问题她就去救急,其实剥夺了蒂娜锻炼抗挫力的机会。海伦态度坚决,一再说道:“我不能让她失望!无论如何,我都要跟她站在一起!”即使我告诉她,这种紧密共生的关系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压力,她也仍旧不愿改变。
如果我们与孩子紧密共生,总是试图解救孩子,那么我们不仅无法增强孩子掌控生活的能力,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我价值感,损伤他们的自信,可我们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任由孩子在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时候过度依赖我们,这么做只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问题。海伦抗议道:“是蒂娜一直打电话给我,跟我说她遇到了问题,让我帮她。不是我打给她的!”我试着向她解释,谁先打电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是否允许以及以何种方式允许这种依赖关系继续存在下去。我告诉她:“你其实可以只听她说,但不提供任何建议。如果你提供建议,特别是在孩子20岁之后,那么无论你是主动提供建议还是被动提供建议,你都是在妨碍孩子提升能力。你没有引导孩子寻找答案,而是怂恿孩子避开寻找答案时所必须经历的挣扎。这种挣扎对提升抗挫力至关重要。你正在阻碍蒂娜锻炼认知事物的能力,难道你没有发现吗?”
海伦非常不愿意承认自己在这一互动关系中的角色。她始终把责任推到女儿身上,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直到今天,她也仍旧是我为数不多的拒绝转变的来访者之一。我巴不得向你炫耀自己的说服能力,告诉你她打破了自己的旧模式,然而那只不过是撒谎而已。我宁愿告诉你真相,好让你认识到旧模式有多么顽固。最后,我告诉海伦:“对你来说,成为救世主比帮你的孩子提升抗挫力更重要。除非你愿意认清这一点,并且治愈你心里那个渴望被他人以这种极端方式需要的内在小孩,不然我也帮不了你。”
海伦过分受困于救世主的角色,乃至无法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划清界限。她过于痴迷扮演上帝,让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她只关心自己如何扮演这一角色,而不关心女儿的成长需要自己做些什么。化身为救世主让海伦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乃至她把心思全部倾注于此,却看不到蒂娜正在被过度依赖所戕害。
如果我们认为养育孩子就是做孩子的救星,那我们就低估了孩子的自救能力。如果过度溺爱孩子,我们就是在阻碍孩子锻炼能力,限制他们成长。这是在扼杀孩子的未来。我们让孩子相信我们,而不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这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太大了。
所有父母都应想方设法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夸奖孩子了解自己。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给予他们这样的肯定。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熟,如果我们无法给予他们更多这样的肯定,那就说明内心存在缺失和恐惧的是我们,而不是孩子。孩子早已准备好展翅飞翔(以与其年龄相匹配的方式)。正因为父母无法放手,他们才会自我怀疑、不知所措。
让我们回归自己的路线,相信孩子到了合适的年龄自然就会具备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这是一种巨大的信任和尊重。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从我们这里得到这样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只需把这些东西慷慨地给予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你就不会再自视高孩子一等,而能把他们看作生活这场冒险之旅中的平等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