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6个步骤,建立自主思辨力
“学生们被‘教育’搞糊涂了。教和学、年级和教育、文凭和能力、熟记和创造,在他们眼中统统混为一谈。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去学校化社会》( Deschooling Society )”
丢掉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思考者的想法吧!教育改革家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非常清楚地指出:“可悲的是,孩子们对思考的热情往往在他们遇见一个只想着教会他们服从和顺从的世界时就消失了。大多数儿童从小就被告知,思考是危险的。”她的这番话说得十分犀利。
孩子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表现出了天生的好奇心。婴儿会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到嘴边,啃一啃,舔一舔,吸一吸,嚼一嚼——这是他们认识事物的主要手段。幼儿已经成长为一名科学家:任何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他们都要让它掉到地上听个响儿;只要扔得动,不管什么东西,他们都要扔一扔;无论一个东西能不能吃,只要能放到嘴里,他们都要尝尝看;他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想要把所有事情都弄个明白。
婴幼儿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这将成为他们诠释世界的基石,他们每天都在下意识地做着各种判断——自己喜欢什么?环境能为自己提供什么?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完成?哪些事情需要别人的帮助?再过几年,小孩子长大一点后,他们会想要搅拌、打鼓、玩锤子、骑自行车、泼水、跺脚、玩跷跷板、涂鸦、扶着脏兮兮的栏杆走路、撕纸、捏橡皮泥、滚下草坡……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他们开始尝试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例如在成百上千块乐高积木中找到正确的那一块,完成一艘海盗船的组装,他们会仔细研究二维示意图,对照着它完成三维模型的拼装。再大一点的孩子会在大脑中估算距离,尝试踩着滑板跳过最后三级楼梯,他们还会审视陌生的食物,依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它是否值得尝一尝。青少年会判断电影是否忠实地还原了小说的情节,会对社会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还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喜欢的乐队进行排名。此外,所有孩子都知道什么时候是向妈妈讨要一块饼干的最佳时机(当然是在她忙着和保险公司打电话的时候)。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游刃有余地生活的工具。教育家亚瑟·科斯塔(Arthur Costa)解释说,批判性思维会在学生运用“策略性的推理能力、洞察力、毅力、创造力和技艺来解决复杂问题”时发挥作用。我是这样看待批判性思维的:它是智慧的来源、社交场合中的得力助手、危机中的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为个人成长注入了动力。它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洞察力的源泉,也是创造过程中的蓝图。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做出诠释并采取行动。我们在决定采取信任或怀疑态度时会运用它,在审视自己是否心存偏见时也会运用它。它是一项技能,能够将我们与过去、宏观背景、自然和各种社群叙事联系在一起。有些时候,我们会有意识地制定策略、进行创造,但还有些时候,我们会借助一种看不见的感觉,例如直觉、预见和对社群观念的忠诚,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批判性思考者,然而,孩子们每天面对的大量信息足以让任何一个清醒的头脑不堪重负。儿童和青少年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网络上的视频、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分享、游戏中的实时聊天、电视节目和在线电影、喜欢的课外书和不喜欢的教科书、身边的成年人持有的不同观点、上网搜索时跳出来的准确信息和虚假信息。太多时候,家长和教师教导学生要对外界信息持批判态度,对家庭或教室里的信息全盘接受,然而,我们是否关注过这些认知的产生过程?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对自我的关注。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学着了解自己的认知,了解自己为什么会相信一个信息来源,而不相信另一个,为什么会认为一些看法是正确的,而另一些是错误的。研究者将这种自我监控称为“元认知”或“关于思考的思考”。
我更喜欢将这种思维能力称为“自我觉察的批判性思维”。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向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传授这些自我觉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他们将学会审视自己做出的假设并提出质疑,拥有对细微差别和复杂事物的观察能力,同时形成一套具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价值观。这种技能将影响孩子们的一生,让他们学会敬畏,保持好奇,善于沟通,收获成功。
如何培养具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批判性思考者呢?
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