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找出谁是讲故事的人
批判性思维故事汇
这只倒霉的狼只是想从自己的小猪邻居那里借一杯糖,好为他的奶奶烤一个生日蛋糕。我不禁要说,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只狼呀!这位可怜的狼先生得了重感冒,打的喷嚏吹翻了前面两栋房子,无意中压死了住在里面的小猪。精打细算的狼先生不舍得看着这些肉被白白扔掉,就把它们都吃进了肚子。当他来到砖头房子前时,第三只小猪报了警,无辜的狼先生就这样被定了罪,被判监禁一万年。狼先生在牢房中向读者做出最后的辩解,声称自己遭受的判罚有失公正:“就是这样,这才是故事的真相,我是被冤枉的。”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就是这样,这才是故事的真相,我是被冤枉的。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作者 乔恩·谢斯卡
那是诺亚3岁时的一天,我正把他的头发浸在水里,洗去上面的泡沫,这时,他突然抬起头来,清了清嗓子,迫不及待地要求道:“再给我讲一遍三只小猪的故事吧!”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几十次,我一如既往地答应了。当我说到大灰狼的经典台词时,诺亚也跟着背了起来:“我吸气肚皮鼓又胀,我吹气就像狂风刮,吹得房子稀巴烂,捉住小猪笑哈哈。”他不只是背了出来,还深深地吸了一大口气,冲着想象中的稻草房子、木头房子和砖头房子猛地吹了过去。这股诺亚制造的能吹倒房子的大风还混着湿漉漉的口水呢!我们两人笑个不停。
几个月后,我无意中在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新书,认为自己那沉迷三只小猪的故事的儿子应该会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叫《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作者是乔恩·谢斯卡(Jon Scieszka)。把书借回家后,我和诺亚迫不及待地窝到了沙发上。我开口念了起来,诺亚激动地睁大了眼睛——这个故事是从狼的角度讲的!这只倒霉的狼只是想从自己的小猪邻居那里借一杯糖,好为他的奶奶烤一个生日蛋糕。我不禁要说,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只狼呀!这位可怜的狼先生得了重感冒,打的喷嚏吹翻了前面两栋房子,无意中压死了住在里面的小猪。精打细算的狼先生不舍得看着这些肉被白白扔掉,就把它们都吃进了肚子。当他来到砖头房子前时,第三只小猪报了警,无辜的狼先生就这样被定了罪,被判监禁一万年。狼先生在牢房中向读者做出最后的辩解,声称自己遭受的判罚有失公正:“就是这样,这才是故事的真相,我是被冤枉的。”
诺亚立刻迷上了这本书。他并不认为这个故事才是真实的,但听了狼的讲述之后,他开始意识到一个故事可以以很多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诺亚对狼的怀疑是一种直觉反应,这也让这次的阅读经历变得更加有趣。在此之前,诺亚在读所有的童话故事时都会自动地站在无所不知的叙事者一边。在听到狼的讲述之前,他从来没有质疑过任何故事的真实性。
诺亚无意中接触了一种被称为“不可靠叙事者”的文学手法。不可靠叙事者是缺乏自我觉察的思考者。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表现出的那种防御性的、自私自利的态度清晰地体现出他没有运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他只是做了一番以自我为中心的辩护,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他掩饰真相,扭曲事实,想让自己的无罪声明听上去无懈可击。狼这个不可靠叙事者让诺亚第一次对故事的观点加以审视。谢斯卡用自己的幽默重构了一个“我好冤枉啊”的故事,作为读者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荒谬,但我们是怎么发现自己实际上在阅读一个不可靠叙事者讲述的故事的呢?是什么让狼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我们这些读者眼前暴露无遗的呢?
说到这里,我们便触及了学习中的根本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哪个权威信息来源是真正可信的呢?在评论某个历史事件时,哪些观点是准确的?如何区分阴谋论者和吹哨人?如何分辨官员说的是肺腑之言还是为谋取私利服务的花言巧语?哪些科学理论是可靠的,哪些是捏造的?在给定的条件下,使用哪个数学方法来解题才是正确的?哪些小说应当被称为杰作,哪些应当被踢出“经典著作”的行列?
一旦我们开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无穷无尽。什么样的政策能够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哪些因素会导致人们的权益遭到侵犯?什么样的索赔标准是合理的?在阅读、聆听或对输入的信息加以思考时,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提出各种问题。在教导孩子时,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找到真相,然后教给他们,但真相是什么是由谁来决定的呢?
每个学科领域中的“真相”都可以理解为一系列由叙事者讲述的故事。叙事者又被称作“讲故事的人”,包括渊博的专家、评论员、艺术家、科学家、目击证人、骗子、信徒、受害者、胜利者等。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无论一条信息是通过书籍、电影、戏剧、传说、神话、单个数据、诗歌、统计数字、实践、理论、教义还是新闻报道传递给我们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询问“讲故事的人是谁”对其进行思考。在向母亲和姨妈们询问她们父母的爱情经历时,我得到了不同版本的答案。如何判断她们的叙述是否可靠呢?这就是批判性思维之旅的精髓所在。你有没有听到过一个没有足够经验和权威的人试图讲述你的故事,而且讲得很糟糕?一个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典型事例就是:一位男医生试图告诉一位女性如何缓解怀孕和分娩的不适。对此,大多数女性都会如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角色瑞秋一样发出批评的声音:“没有子宫,就没有发言权!”这就是我想要强调的:讲故事的人很重要。每个观点都是讲述者基于其特有的数据库形成的。我们会自动评估叙事者的可靠性,通过无数的检查项目对其进行评判,这一检查过程通常处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教育不是让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在必须掌握的客观信息中走个过场,它要培养人的能力:如何识别叙事者,如何评估来源、质疑观点,如何确定一种观点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否适用。事实上,对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科学发现的诠释在下一代、下一年,甚至几个月后就会改变。这可真是难办啊!那么,批判性思维是那些在理论中寻找漏洞,评估谁能信任、谁该否定的专业人士的特权吗?我们是不是只要“相信他们说的”就好了呢?如果批判性思维只事关如何评价他人的结论,我们如何能在没有适当经验或教育背景的情况下评判这些观点呢?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资质对诸如温室气体或宇宙起源等领域的科学理论做出评判。我读过支持和反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文章,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我收获了自己的“顿悟”时刻——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评估这些证据。然而,我们不是一直在做各种评判吗?当我们不是领域内的专家时,怎样可以保证自己采纳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我想到了父母要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做出无数决定:要不要接种疫苗?哪种牙齿矫正方法最好?哪种分娩方式最安全?什么样的教育最适合这个孩子?父母一直在没有接受相关教育或培训的情况下独自做出各种决定,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这样做。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在没有受过相关教育的情况下,自信满满地对各种观点做出评判,这种情况在网上尤为多见。在社交网站上随手滑动一下,你就会发现有多少内容是毫无根据的断言,把逸事当作证据的做法随处可见——我们总是用个人经验来代替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会为自己的立场收集证据,当其他人将我们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一键删除、对它们视而不见时,我们便会陷入困惑。我们的孩子正在踏入的这个世界期望他们拥有坚定的观点(无论他们是否具有评判资质),这是检验他们是否属于一个群体的试金石。事实证明,我们通常会选择认同那些对我们珍视的社群身份做出肯定的叙事者。
所有内容背后都有一个讲故事的人
每一次接收信息(数据、专家意见、研究结论、个人经验)时,我们都应该问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问题:“这是谁说的?”任何一个专业领域的内容,无论是历史、文学、数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还是艺术、贸易、科学、统计学、宗教、医学领域的内容,都是经过选择和过滤之后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学科的内容都是由讲故事的人在对信息进行诠释之后讲述出来的。有时候,讲故事的人选择隐藏在数据之后。例如,他们会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尽可能“客观”地展示出来,研究者会在最大限度上排除个人观点。有时候,叙事者的观点明显带有个人印记,比如社论作者、写论文说服他人的学者,或者为吃掉两只小猪做出辩解的狼。还有时候,讲故事的人声称受到了神的指引。例如,某些宗教宣称自己的经文是由上帝书写的,人类不过是他的代笔而已。我们希望孩子掌握的一个批判性思维技能就是找出谁是讲故事的人。
当我们要求学生检验一位研究者的工作成果、挑战一位作者的观点或者对比专家们相互矛盾的发现时,我们期望他们能做出合理的分析。他们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本书要探讨的内容。在学生能够对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前,他们需要先掌握一个更加重要的技能。
对自我的觉察和对他人的评判同样重要
要想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学生和我们自己都需要先意识到一个普遍存在的盲点:我们自己的思考!只有掉转相机镜头,拍一张我称之为“学术自拍”的照片,我们才有可能对事物展开深入的分析。一直以来,我们生活在自己的躯体里,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并不清楚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是怎么来的。我们常常依赖自己那种“对”的感觉来做出判断,选择相信那些和我们在学校、网络、电视或广播中学到的东西相一致的信息。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与在社群中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需要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在完成这些内部工作之前,任何对他人思想的评估都会受到个人固有思维的影响,而我们对此不会有任何察觉。
还记得我的母亲和两位姨妈是如何解释那封情书的吗?她们对“make love”的理解各不相同。她们为自己的理解寻找支持,却忘了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希望真相是什么样的?”掉转镜头意味着承认个人偏差会主导思维。察觉到偏差的存在并不代表判定有偏差的人得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批判性思考者应该能在这些转瞬即逝的反应出现时毫无抵触地注意到它们,保证这些下意识出现的想法不会压制住其他可能的解释,这一点在最初的探索阶段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包括两类能力——(对他人的)评判和(对自我的)觉察,二者缺一不可。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首先教给他们重要性常常被低估的第二个技能——自我觉察。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如何让每个人都成为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批判性思考者呢?一个能够自我觉察的高水平思考者善于分辨经验、感知、偏差、信念、想法、忠诚心和预见在其思考过程中的影响。我要提醒你,这项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洞察力的思考者。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阅读时会产生一连串几乎察觉不到的反应。例如:
·当需要记住一些数字时,我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希望这不是真的。
·我不喜欢这段内容,我的父母(或精神领袖、好朋友、老师)会怎么看?
·这个主角让我想起了自己那刻薄的姑姑。
·这位作家是来自我爸爸讨厌的那个党派的吗?
·这一事实与我的论点相悖,我能不能在写论文的时候略过它呢?
·我希望能对这个人物有更多的了解,但作者们都忽略了他,这让我很恼火。
学生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想法,所以我们需要将它们指明。在做出评估之前,学生们需要先学着接受冲突的证据、揭露理论纰漏的报告或者相互矛盾的专家意见,适应它们引发的不适感。你有没有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怒气冲冲的帖子并故意跳过那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的经历?这个时候,你的头脑正在帮你节省形成观点、洞悉事物所必需的认知能量以及重新思考所需要的时间!大多数网络讨论都推进得过于迅速。发泄情绪让人精神振奋,对心存抗拒的观点或事实进行耐心的思考则让人感到疲惫。
即使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很难掌握这项技能,因为一直以来的训练让我们觉得,思考与自己的世界观相悖的观点好像是一种背叛。下面的练习可以告诉你如何监测自己的反应。现在,想象你正在阅读一篇与自己视若圭臬的信念相矛盾的社论……
·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
为什么我读这篇文章时会感到紧张?我是否在一目十行地浏览,只为快点找到它的漏洞?
·你可能会感受到一阵胜利的喜悦:
啊哈!这个事实可以证明我是对的!
·你可能会注意到自己觉得有些无聊或感到气愤。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之前深信不疑的观点发生了动摇,这让你感到不安。
·你可能会清除浏览记录,这样你的家人就不会发现你浏览过这个网站了。
·你可能会无法专心致志地读下去,因为你害怕接触不同的立场(无论在哪个领域里都有正统和异端之分)。
·你可能会仅仅因为新闻媒体的声誉欠佳就否认某项证据。
人们很容易无视那些会带来情绪负担的信息,而得知有人证明自己的预期正确则会引起肾上腺素激增,让人感到兴奋。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证明自己站在了正确的一边。这种寻求验证的机制有一个名字——确认偏误,也就是说,我们会倾向于相信一份报告是因为它证实了我们已经树立的信念。这些身体感觉、想法和神经反应不是能够轻易摆脱的,它们是我们的基本观点得以形成的关键。
毫无疑问,儿童尚未接受完整的训练,他们也很容易受这种反应的影响。天哪,他们会在我们的餐桌边坐上将近20年,听着我们大吼大叫、高谈阔论。如果我们不学着控制自己的冲动,一股脑地把所谓的“真理”灌输给孩子,就会导致他们的思考机制短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需要具备自我控制能力,而这对所有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认为,自我控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引用了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 的著名实验,这一实验旨在测试4岁儿童的意志力,过程如下:孩子们单独进入一个房间,房间里放着一块奥利奥饼干。实验者告诉孩子们,如果他们能在15分钟内忍住不吃饼干,最后就能得到两块饼干作为奖励。孩子们要一个人应对这个难题,房间里也没有任何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书籍或玩具。实验者通过一个单向的窗口观察房间里的情况,如果孩子吃掉了饼干或表现出了难受的迹象,则实验终止。
有半数儿童成功地坚持了15分钟,这个结果是不是有些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在10~15年后对这些儿童的学业表现进行追踪研究时,实验者发现“那些抵抗住诱惑的儿童在认知任务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执行控制能力,在4岁时表现出更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在智力测试中的得分要高得多”。针对电脑游戏和解谜游戏的类似研究表明,在测试中得分较低的人“倾向于用他们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来回答问题,并且不愿意投入必要的精力来检验自己的直觉”。这种“不愿意对直觉进行检验”的心态正是我们很多人每天听新闻或浏览网站时会出现的。对额外信息保持开放的心态需要耐心和自制力。
我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同样需要自制力。优秀的思考者不急于体验“正确”带来的满足感,而是选择不被自己的第一感觉或固有印象所左右。没有耐心搜寻更多信息的孩子往往会满足于采用最简单的方法,选择立刻“吃掉饼干”,而不是权衡两个或更多的选择,希望获得更大的回报。
现在,我们暂停一下,从另一个角度回顾一下《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我们试着抛开批评家的视角,以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批判性思考者的身份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我会如何对这个从狼的视角讲述的故事展开分析呢?我会问自己以下问题:
·在读这个故事之前,我对狼有着怎样的既定印象?
答:我知道狼在童话故事中总是被描绘成坏蛋。我记得在《小红帽》和《彼得与狼》这两个故事中,狼都是“超级大坏蛋”。
·在分析这只狼的辩解内容时,这些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我对这只看起来对猪很友善的狼持怀疑态度,猪肉可是他最喜欢的食物。他声称自己“不小心”杀死了两只小猪,因此不得不吃掉它们,我对此表示怀疑。哼,我才不相信他的鬼话呢!
·在读这个故事之前,我对童话故事有什么看法?
答:童话教给人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故事一开始,我就会在其中寻找高尚的道德观,如果它没有出现,我就会对讲故事的人产生怀疑。在《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中,我没有找到什么高尚的道德观——只有对不道德行为似是而非的自我辩护。
·读完这个童话故事,我有什么感想?
答:《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我已经听过无数遍也读过无数遍了。在这个故事里,小猪是无辜的受害者,而狼是显而易见的反派。这才是真实的版本,因为它是最常见的。
·我对作者乔恩·谢斯卡有什么了解?
答:我知道他的作品都很诙谐幽默。
鉴于最后一点,我在翻开书之前就猜想他可能会把这个常见的故事颠倒过来,把狼从大反派变成受害者,不过,我知道“狼是坏蛋”才是这个童话“最真实”的版本,所以我看穿了他的把戏!我觉得自己很快就理解了谢斯卡的写作意图。
接下来,我们从诺亚的视角来看一看这个问题。是什么让3岁的诺亚这么快就不再相信狼的辩解呢?是什么让他对这个故事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呢(在我们一起读其他故事时,他都毫无怀疑地接受了书中的说法)?我想到了两个可能的原因。
首先,这个故事是我读给诺亚听的,所以我的态度对他的理解产生了影响。在读到荒谬之处时,我会忍不住发笑,我朗读时的语气也让狼的辩解失去了可信度。简言之,诺亚会透过我的观点对故事做出解释和反应。
其次,诺亚对这个童话的原始版本非常熟悉,在听了无数次之后,他已经完全认可了那个版本。如果诺亚第一次听到的故事就是从狼的角度讲的会怎么样呢?如果他在听到同情小猪的版本之前已经在图书和电影中看过无数次狼的故事,情况会发生变化吗?你认为诺亚(或者任何一个孩子)能够在那时立刻识破狼的诡计吗?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谢斯卡的叙述中藏有一些线索,这些线索告诉我们狼是自私的,总在找借口,而孩子们也会找借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因为他们也会试图掩饰一些事情!但是,如果一个孩子还非常幼小,既不熟悉故事的原本面貌,也不知道人们对狼的刻板印象,那这个孩子还会怀疑狼吗?他会不会得出结论,认为狼的行为是正当的呢?这个问题将我们引向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挑战。
我和诺亚的身上出现了研究者们所说的“单纯曝光效应”。卡尼曼解释说,仅仅是对一个事物进行重复,就足以让人们为它赋予积极的意义。研究者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校报上做了一项实验,每天在一个广告版块中展示一些土耳其语单词(或看起来像土耳其语单词的单词),没有任何上下文或对单词含义的解释。几周后,校报的读者们应邀对这些单词以及其他出现频率较低的单词进行评价,猜测它们“代表好的事物”还是“代表坏的事物”。
结果让卡尼曼大吃一惊,“结果非常惊人,相比那些只出现过一两次的单词,频繁展示的单词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重复会让人产生“好”或者“可靠”的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在选举季,到处都是写着候选人名字的标语,在这种情况下,熟悉催生了信任。卡尼曼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无意识的偏差有其生物学根源,良性或积极的刺激在大脑中被编码为“好”,我们会认为它是“真实”的。这样一来,我们的认知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而我们的大脑非常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回过头来看,我和诺亚对三只小猪的原始故事和他们的不幸遭遇听得越多、讲得越多,就越会相信小猪的说法,把他们看成正面角色,那只大灰狼在我们面前没有任何胜算!
在阅读任何一本书之前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当然是最理想的,不过,即使是事后才注意到,也有助于我们成为有自我觉察能力的批判性思考者。对成年人来说,这个故事显然是对原版童话的滑稽改编,但对经验不足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练习。提出能够引发自我觉察的问题是分析任何文本的关键,从美国的建国文件到科学研究,从宗教文学到小说和诗歌都是如此。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自我就成了过滤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漏斗。我们的大脑仿佛是一台患有强迫症的意义制造机器,会动用我们有限的洞察力对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做出阐释,下定决心要把所有信息转化成我们爱听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帮助孩子们找出讲故事的人。
我在本书许多章节的结尾处设置了一些思维练习,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有时,我也会单独为你安排一些练习)。在大多数时候,我会按以下分段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安排适合的练习。
·活泼好奇:5~9岁。
·反应迅速:10~12岁。
·思维敏捷:13~18岁。
批判性思维工具箱
· 确认偏误: 证明自己站在了正确的一边。
· 单纯曝光效应: 重复会让人产生“好”或者“可靠”的印象,熟悉催生了信任。
· 批判性思维的两类能力: (对他人的)评判和(对自我的)觉察。
思维练习:这是谁说的?
通过提出下面的问题,你可以了解到孩子是如何理解一个故事的,这里的“理解”既包括过程,也包括结果。
提示:不要像考官一样提问题,要在和孩子互动时,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提问。你可以先读一读这些题目,在洗澡的时候向自己提问,理解之后,再在和孩子对话时自然而然地问出来!
童话侦探所5~9岁
为孩子挑选一个故事,以下类别的故事都可以:
·童话故事。
·传奇故事。
·民间故事。
·寓言故事。
提前读一读,熟悉一下这个故事。
接下来,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
从下面的问题中选几个你认为有用或有帮助的问题进行提问:
1.讲故事的人是谁?
2.你认为讲故事的人知道所有人物的想法吗?他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还是故事之外的某个人?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3.你认为讲故事的人说的是真话吗?为什么?
4.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这些人物中有讲故事的人吗?
5.你听过这个故事的其他版本吗?你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你也可以针对电子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电视节目和歌曲提出这些问题。如果你知道一个故事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表达了不同的观点,那就和孩子一起读一读,然后提出同一组问题,比较一下答案。
小说茶话会10~12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拥有更强的内省能力。针对这一群体,我们可以在叙事和视角上做文章。选择一个著名的故事,甚至可以是《星球大战》这样的系列电影,或者《红城王国》这样的系列小说。
1.讲故事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相信讲故事的人吗?为什么?
3.谁的故事没有得到讲述?你信任那个人物吗?为什么?
4.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讲述这个故事。这样做的难度大吗?你做了哪些调整?
5.如果从反派的角度讲述,故事的寓意会不会发生改变?如果会,那变成了什么?说一说你的看法。
经典放映室13~18岁
青少年在阅读时已经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挑选一个经典的故事(可以是电影或图书),然后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可以边喝茶边交谈,放轻松,这不是一场考试。
1.讲故事的人是谁?他是以第一人称视角,还是以无所不知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相信这个叙事者吗?为什么?
3.谁的故事没有得到讲述?你能猜到这是为什么吗?
4.试着从另一个人物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你需要做哪些调整?这个人物的背景对故事的讲述方式有什么影响?你对这个人物有足够多的了解吗?他的视角足够可信吗?
5.试着从一个无意识物品(如背景中的树、花或者房子)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故事的讲述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6.关注自身的感受。当听到几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样吗?你会对某个版本更感兴趣,对某个版本更为怀疑,觉得某个版本更为幽默吗?展开讲一讲。
现在,你的孩子已经体会到了讲故事的人(无论他是反派、受害者还是无辜的旁观者)及其观点具有何等强大的力量。接下来,我们来盘点一下在谈论观点时使用的词汇。讲故事的人有没有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如何才能将他们的偏差和事实区分开呢?世界观和视角在思考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在第2章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一下在本书中以及在培养批判性思考者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