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昆仑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昆仑山。有的山上“去天不过十数丈”,有的山上长着神树,有的山上建起住满古代帝王、孝子贤徒、英雄武士和西王母的万神殿。从西汉到东汉,昆仑山上的景致(神树、楼台)越来越多,入住的居民越来越多,形象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唯一不变的是,这始终都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天堂”。
感谢东汉末年的嘉祥石工,把这座神山天堂具体凿刻在武梁石祠的山墙和内壁上,将古今(远古至东汉)、中外(西域到越地)各种有关彼岸世界的想象集中在一起(图3.11—3.13),汇成一个有机整体。其实,汉代的东亚各地曾制造过许多具有山形器盖的多层桶形容器。比起变形较多的铜壶、铜豆,它们与武梁祠石刻的画面在形制和内容叙事上有着天然的相似之处,仿佛后者的缩小版本。借助这一视角,我们再次通过石刻画面所表达的逻辑体系,走入汉末民众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中结构性与流动性的两面。
首先,它确立了一个以西王母为顶点的金字塔形万神殿构造,确定了中国神谱的基本原理——至于将来西王母的“后台化”,以及其他女性、男性神灵的崛起,那是以后的话题。来源于多层香炉、多层摇钱树座的阶梯式结构逐渐固定,并由下往上按阶序从低到高排入相应的神祇,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正如“善行”是世界各地英灵进入天堂的普遍标准,中国古人也有他们关于“善行”的独特定义和道德榜样——贤圣及英雄者为仙。因此,当古代帝王、孔门弟子占据了“远古武士”原本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把后者降格为“刺客故事”的层级),位于核心位置的长舟勇士(图3.13,参图12.19)就下移到了石祠下方的桥梁战场(图3.9、图3.10)——舟船和桥梁作为登仙隐喻,在本书还会一再出现。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新莽到东汉之际,儒学地位如日中天的鲜明时代特征,也预示了“铁打的万神殿,流水的神仙席”之本质。神谱上的位格,始终发生着与时俱进的激烈变迁。
随着“天堂”日趋具体完美的,则是现实世界的日渐崩析。东汉末年纷乱的时局,标志着汉代盛世的结束,以及多元文化时代的开启。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在时代变革面前表现得应对自如、随机应变。人们是否真的有理由嘲笑来自五原县的蔡诞,仅仅因为他想象自己去过昆仑,我们暂时保留意见。因为和敦煌长史武斑去世的地点类似,五原也位于国家的边境,当时那里的生活远比内地更加艰辛。
更重要的是,这个虚拟的“天堂”至少为许多对现实感到无助的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当然,对于名垂史册的文学家而言,“天堂”或许意味着一次更富温情的浪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