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 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 诱 之。
林有朴 樕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 玉 。
舒而 脱 脱兮!
无 感 我 帨 兮!
无使 尨 也吠!

这首诗,也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三章递进,一章比一章更有趣。
第一章讲的是一个青年猎人,分到了一块獐子肉(“麕”就是獐子),赶紧用白茅把它包起来。白茅就是丝茅草,它的颜色很干净,所以叫“白茅”,过去就拿它当包装。包起来做什么呢?他想到了一个正在想谈恋爱的青年女子,准备去追人家。“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这个“怀春”,郑玄解释说是女子想在春季结婚,这是一种掩饰性的说法,不合常识。其实“怀春”就是思春,女子到了适婚年龄,就想要找对象、谈恋爱,就叫“怀春”。“吉士”指这个青年猎人自己,“诱之”就是要去追求她。看来这个青年猎人想低成本成就好事,一块獐子肉就想把人家追上手。
我小时候的那位老师,是一个前清秀才,他把这个“诱”字读tòu,解释说这个字就是“逗弄”的“逗”,我想他是有道理的。因为“包”就是“兜”的意思,大家可以仔细体会。
第二章的“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野外那里又打死了一头鹿,这个猎人又分到一块肉;另一种是说这里不是指鹿肉,而是指两张鹿皮。后一种说法可能更有道理。因为古代男子追求女子,要去下聘(就是订婚),是要送礼的,礼物中要有一件“俪皮”,就是两张鹿皮。鹿皮是很值钱的,作为聘礼要成双地给女家送去,以示郑重。当然两种说法都成立,就是这个猎人要拿东西去作聘礼。这个“朴樕”,古人说是青冈树,其实不对,它是泛指各种小树,也就是灌木丛。这个青年猎人很有心计,送礼之前,他先做好了地形侦察,看中了树林里面一处灌木丛。他是有“战略安排”的,什么安排?我们看下面就会明白。“ 白茅纯束 ”,就是用白颜色的丝茅草把那两张鹿皮(或者是一块鹿肉)捆起来。捆起来做什么?他还是在想那个女子。“ 有女如玉 ”,就是说那个女子非常漂亮,肤色好得像玉一样。这个“玉”要读成rú。

接下来第三章,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相中了那一处灌木丛:“ 舒 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这三句是那个女子在说话。舒者,缓慢也,“舒而”就是“慢嘞”,是女子叫那个猎人“你慢点嘞”。“脱”要读tuì,行为得体之谓也,“脱脱兮”就是“动作文明点嘛”。有这两句话,我们就知道这件事情是发生在那个灌木丛里面的,所以前面一段的“林有朴樕”绝对不是多余的。这个“感”要读hàn,就是“撼动”的“撼”,撼者,动摇也。“帨”读shuì,它是什么呢?《周礼》上有说明:那时的成年女子要戴“帨巾”,就是一张手帕,是挂在左胸前的。它有什么用呢?搞卫生:抹桌子、掸灰尘都可以。旧社会馆子里面的堂倌,左肩上都搭着一张帕子,叫“随手”。那个“随手”就是这个“帨”,本来该叫“帨手”,好随时取下来的意思。这个女子对青年猎人说“无感我帨兮”,就是“你不要动我这个帨巾”——原来是他的手都碰到女子的左胸了,女子又不好直接说,只能说“你不要动我的手帕嘛”。这和后面的“无使尨也吠”,都是很含蓄的提醒:你不要动作大了,不要弄得远处那家人的莽子狗汪汪地叫起来,言外之意是那样一来就什么都做不成了。“尨”读mánɡ,指藏獒一类的大毛狗,至今民间还把一些狗叫“莽子”,就是这个“尨”。这个字出现得很少,很容易错成简写的“龙”。要是看简化字,你肯定会说这才怪嘞:一只犬有三根毛就是大毛狗,只有一根毛就是龙?这就是简化字的荒谬。
这首诗很有戏剧性:青年猎人是实用主义,打到一块肉就赶快去讨好自己的意中人;第二次去下聘礼,就把人家喊到树林里面的灌木丛里头去了。而这个女子是讲礼的,有所矜持,劝告他不能乱来——这完全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情画,非常真实。如果孔老夫子都像郑玄、朱熹一样,认为这样的诗是在搞精神污染,我们就没有机会领略这些诗的趣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