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风·葛藟
緜 緜葛 藟 ,在 河 之 浒 。
终 远 兄弟,谓他人 父 。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緜緜葛藟,在 河 之 涘 。
终远兄弟,谓他人 母 。
谓他人母,亦莫我 有 。
緜緜葛藟,在 河 之 漘 。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
——[宋]朱熹《诗集传》

“葛藟”就是葛藤,一种生长在丘陵地区的藤蔓植物,它有很长的藤子,晒干以后可以缠在竹椅上,加工成藤椅,这种椅子以前在城市里面非常流行,办公和家居都大量使用,现在则很少见了。诗人用葛藤起兴,讲述了一个孤儿的悲惨生活。
“葛藟”是一个比喻,诗中的主人公在说他自己:“我的老家是在黄河岸边,代代延续,已经很久了,就像葛藤一样。”这就是“ 緜 緜葛藟,在河之浒 ”。緜緜者,长也,就是“绵绵”的古写;“河”在这里特指黄河;浒者,水边也,所以写梁山泊的小说叫《水浒传》。“后来,我一个人不幸离开了老家,远离了我的亲人,去到外地,把别人叫爸爸了。”这就是“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终者,到头来也。这个远要读yuàn(音怨),是动词,离开的意思,不是形容词“远近”的“远”。所以毛泽东的那篇文章说白求恩“不远万里”,也应该读“不yuàn万里”。谓者,称谓也,“谓他人父”就是把别人叫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这首诗的主人公是小时候就被卖掉了的。黄河两岸,各种灾害很多,水灾、旱灾、蝗灾,一遇到这样的灾害之年,农民就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只好卖儿卖女。这个孤儿被卖出去的时候,已经不小了,所以他还记得自己的老家是在黄河边,是在那里世代繁衍的人家。被卖到别人家里,他就算喊别人爸爸喊得再甜,别人也不顾怜他,这就是“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顾”的意思是用眼睛看——那个外人最多只是“嗯嗯”地回答,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没当过孤儿,就不知道这种处境是何等痛苦!这个“父”要读古音fǔ,才能押韵。
后面两章,这个孤儿继续在讲他的悲惨故事。
第二章:“ 緜緜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 母,亦莫我有。 ”“涘”字读yǐ,还是水边。“母”在这里也要读古音mǐ。最后这个“有”字,还是要按我们在《摽有梅》里面所讲的“拥有”来理解,也要读古音yǐ。“亦莫我有”,就是我在那个家中仍然没有任何权利,因为我还不算正式的家庭成员。
第三章开头说:“ 緜緜葛藟,在河之漘。 ”“漘”是河边,它去掉三点水,就是正体字“嘴唇”的“唇”,上面的“辰”是声符,底下是一个“肉”,写成“月”。河的两岸就相当于河水的嘴唇一样,所以叫“河之漘”。现在简化字把“脣”合并到“唇”,实在不应该,因为“唇”的古音读zhènɡ,不是指嘴巴。“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这几句也是在诉苦:我喊他“哥哥,哥哥”,他连听都不想听。昆者,哥哥也;闻者,听也。
这首诗,把一个被卖到外地的孤儿的可怜心情,写得多么好哦!老实说,我看那么多新诗,还没有一个诗人良心发现,来写这样的孤儿题材。没有,从来没有见到,还不如几千年前的《诗经》。可见《诗经》的内容是多么丰富啊!
从这首诗里面,我们还能看见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有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不忘自己的祖宗——诗的一开头他就在交代,中间也不断在念叨这件事:俺们的老家在黄河边上,源远流长。他什么都可以忘记,但是他的故乡,他的祖宗,这些不可以忘记。他所表达的这一点精神,也是中国人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