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蕡 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 蓁 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

这是一首在婚礼上表达赞美和祝福的诗,它一直流传到我的童年时代。我小时候还看见过“礼生”(就是今天的婚礼主持人)在结婚仪式上吟诵这首诗,是配合着音乐进行的,非常专业。只是因为古时候的观念不同,不能像今天这样直接夸奖新娘漂亮、祝她早生贵子,古时候是不准这样说的,主持人就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全诗分为三章,借着对桃树的花、果、叶子的描绘,把祝福和赞美之意,表达得既含蓄又到位。
第一章是说这个漂亮的新娘会使家庭兴旺发达:你看这棵生命力正旺的桃树,生机焕发,满树红花好像耀眼的火焰,预示着这位美丽的新娘会让她的夫家很快兴盛起来——多办几个公司,多多发财。“夭夭”是“少壮貌”;灼灼者,火焰之耀眼也;“华”就是花,因为“花”字出现得较晚,之前都是用“华”字来表示。“之子”是“这个女子”。之者,此也;“子”在古代男女都适用。“于归”就是出嫁。古人认为女子早晚要嫁到她夫家去,那边才是她的归宿,所以女子出嫁就叫“于归”。宜者,适合也;这个“室家”就是“家室”,把词序反过来,是为了押韵。
刚才说了女子的漂亮,但是光说漂亮是不够的,因为古代对婚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希望,就是传宗接代。女子不但要漂亮,还要多生男娃娃。所以第二章就说桃树的果实了:“ 桃之夭夭,有蕡其 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蕡”读fén,蕡者,大也;“实”指桃子的果实。民间说“桃三李四杏八年”,桃树是果树中挂果最快的。这是祝福新娘明年就生个胖娃娃。
说了花,说了果,最后一章又说叶子,实际就是这个婚礼主持人演说的吉祥话:“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读了这三章,很佩服古人观察事物的细致程度,因为这首诗的描写顺序,非常符合桃树的生长规律。各位朋友未必都能注意到:桃树开花的时候,基本上还没有叶子;桃花谢了以后,才开始出叶子、挂果子;要等到把桃子摘完以后,桃树才会长出浓密的叶子。蓁蓁者,茂盛也。“其叶蓁蓁”就预示着这个媳妇会让这户人家人丁兴旺,将来儿孙满堂。这当然是古人生活观念的反映,和现代的观念有所不同,今天要是娃娃一大堆,父母恐怕就要发愁了。“宜其家人”是为了和“其叶蓁蓁”押韵,便于吟诵。
这首诗很有创造性,它是中国第一首用桃花比喻美女的诗。后来唐代崔护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 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就是从这里来的。还有杜甫写的“ 江碧 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也是借鉴了这首诗的“灼灼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