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学习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经络的发现,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通过经络总论的学习,要求掌握经络、经络系统、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作用,十二经脉的名称、体表分布规律及其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熟悉奇经八脉的名称与特点、作用及临床意义,经络的作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气街、四海的概念;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作用,经络标本、根结的概念及部位。
二、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 ( )
A.阴阳、五行、脏腑 B.五行、手足、阴阳
C.脏腑、手足、五行 D.手足、阴阳、脏腑
E.手足、阴阳、五行、脏腑
2.手足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3.下列经脉排列中,没有按照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的是( )
A.胆、肝、肺经 B.大肠、胃、脾经 C.心、小肠、肾经
D.肾、心包、三焦经 E.三焦、胆、肝经
4.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同名经)的交接部位在( )
A.头面部 B.上肢末端 C.胸中
D.下肢末端 E.腹中
5.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胸中 B.腹中 C.头面部
D.手足末端 E.上肢末端
6.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交接的部位在( )
A.胸中 B.腹中 C.胸腹中
D.手足末端 E.头面部
7.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
D.均有所属的腧穴
E.除任督二脉外没有专属的腧穴
8.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
A.任脉与督脉 B.阴维脉与阳维脉
C.阴跷脉与阳跷脉 D.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
9.阴跷、阳跷两脉会合的部位是 ( )
A.目内眦 B.目外眦 C.目下
D.口角旁 E.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哪个不属于十五络脉的分出部位( )
A.鸠尾 B.长强 C.大包
D.会阴 E.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
11.在经络系统中,十二正经之离、入、出、合的别行的部分是指( )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络脉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12.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 )
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B.依靠络脉联系
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
13.十二经筋是指( )
A.经络系统中能够联系脏腑、筋肉、骨骼的部分
B.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
C.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D.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E.能够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部分
14.《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 )为纪者,诸经皆然。”
A.脏腑 B.皮部 C.经脉
D.络脉 E.经别
15.下列哪项不属于经络的生理作用( )
A.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B.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C.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D.传导感应,调和阴阳 E.指导针灸治疗
16.外邪侵入机体,一般的传注次序是( )
A.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
B.皮部、络脉、孙络、经脉、脏腑
C.皮部、络脉、经脉、孙络、脏腑
D.皮部、孙络、经脉、络脉、脏腑
E.皮部、经脉、络脉、孙络、脏腑
【B型题】
A.带脉 B.冲脉 C.任脉
D.督脉 E.足阳明胃经
1.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
2.被称为“血海”“十二经之海”的经脉是( )
A.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
(面)
B.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
C.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
D.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E.起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走向其表里的经脉
3.足三阳经筋分布为( )
4.手三阴经筋分布为( )
A.目内眦 B.目外眦 C.足大趾外端
D.足大趾内端 E.无名指端
5.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 )
6.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 )
A.足少阴肾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足太阴脾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太阴肺经
7.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 )
8.夹舌本的经脉是(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少阳胆经
9.入上齿的经脉是( )
10.入下齿的经脉是( )
(二)填空题
1.经络系统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其中 经脉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络脉包括_________和难以计数的_________、_________等。
2.十四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_________,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4.四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三)判断题
1.十二经脉中与舌联系的经脉有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 )
2.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外端。( )
3.足太阳膀胱经联络的脏腑有肾、膀胱、肝、心、肺。( )
(四)名词解释
1.一源三歧
2.经络
(五)问答题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如何?
2.奇经八脉有何特点?
3.什么是十二经别?其内容、作用何在?
三、参考答案与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
【A1型题】
1.D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的。
2.D
十二经脉中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其中上肢外侧的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的是足三阳经,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3.C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是:气血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然后交手阳明大肠经,再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继交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自肝经上注肺,再返回至肺经,周而复始。
4.A
十二经脉相互交接的规律是: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5.D
十二经脉相互交接的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
6.A
十二经脉相互交接的规律是: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7.D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其他六条奇经则没有专门的腧穴。
8.C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9.A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经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经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10.D
十二经脉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分出;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
11.B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12.D
十二经别有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部联系的作用,不仅阳经经别到达头部,阴经经别也合于头面。
13.B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14.C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分属的部位。《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15.E
经络的作用为: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营养全身;③抗御病邪,反映病候;④传导感应,调和阴阳。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16.A
《素问·缪刺论》载:“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说明经络是外邪内传的渠道,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因此,外邪侵入机体,一般的传注次序是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
【B型题】
1.C 2.B
任脉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为“阴脉之海”;冲脉与足阳明、足少阴等经关系密切,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
3.A 4.D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
(面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5.E 6.B
十二经脉相互交接的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因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手指末端;因少阳经行于身侧,因此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7.C 8.A
足太阴脾经属络的脏腑为:属脾,络胃,流注心中;联络的器官为: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属络的脏腑为: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联络的器官为:循喉咙,夹舌本。
9.B 10.A
足阳明胃经属络的脏腑为:属胃,络脾;联络的器官为: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络的脏腑为:属大肠,络肺;联络的器官为入下齿中,夹口、鼻。
(二)填空题
1.经脉 络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2.十二经脉 任脉 督脉
3.十二经脉 任 督 脾之大络
4.髓海 血海 气海 水谷之海
(三)判断题
1.×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而足厥阴肝经连目系,环唇内,并未与舌相联系。
2.×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足大趾外端。
3.×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而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仅与肾和膀胱相联络。
(四)名词解释
1.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五)问答题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如何?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2.奇经八脉有何特点?
①奇经八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和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②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③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3.什么是十二经别?其内容、作用何在?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内容: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
作用: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人体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