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律与大脑
维持大脑的功能,最基本的是“让大脑处于一种随时应对变化的状态”。如果人每天都待在相同的房间里、过着相同的生活、只能见到有限的几个人,那么长期如此,大脑的各种功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但是,在为大脑营造“有变化”的环境之前,有一个因素是尽可能不要改变的,那就是生活的节律。
早上在较为固定的时间起床,沐浴在晨光下,将工作的高峰期安排在大脑最活跃的时间段内,然后在晚上尽量早点睡觉——如果能稳定这样的生活节律,那么大脑的活动状态(大脑皮层功能区的活动情况)也能稳定下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事情。
例如,我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
“最近,我的脑子特别不灵光……”
“特别是在什么时候有这种感觉呢?”
“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经常会这么觉得。”
“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状态吗?”
“大脑突然就一片空白,有时候甚至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现在说得还是挺顺畅的,对吧?”
“嗯,也有感觉比较好的时候。”
就像这样,患者能够自己意识到状态有好有坏,而且如果由我来引导对话,他们也能很顺利地交谈。就这类患者而言,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大脑功能并没有真正降低,只是大脑的活动状态不稳定而已。
大脑的额叶是负责思考的功能区,在额叶不活跃时去进行复杂的谈话,对话自然难以顺利推进下去。这时就会出现“感觉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大脑的情绪系统仍然在工作,并意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不妙的状态,进而感到不安。另外,大脑还有抑制情绪系统活动的功能,所以此时分配给思考的能量会越来越少,最终就出现了完全无法思考的空白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大脑也无法顺利地处理对方所说的话。
出于某些原因辞职的人,在度过了半年自由自在的生活后重新找工作时,经常会在面试现场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大脑好像很容易“短路”。他们很清楚自己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知道自己的大脑在以前要机敏得多,所以才惊讶于这种反差。
对于这样的患者,我问他们:“对了,早上你一般几点起床?”他们回答的起床时间多是不稳定的,例如“这要取决于当天的情况,但上午应该能起……”。
当然,我绝不会从一开始就断言这是原因所在。但是,经过对患者进行多方面的诊察,包括影像学检查、脑功能检查,以及关于其他生活习惯的询问,并充分考虑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后,我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类问题最主要的原因确实在于“生活节律的不稳定”。
对于这种情况,改善大脑功能的第一步是“打造生活的原点”。
大脑并不是机器,不会24小时都发挥同样的性能。作为生物活体,大脑有活跃的高潮期,也有不活跃的低潮期,并且会重复这样的周期。因此,请大家尽可能地将大脑的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活节律相匹配。不知大家是否听过“时差综合征”,那就是大脑的活动节律与人的生活节律错位导致的。也就是说,大脑想休息时人却想要工作,结果人便无法思考;而大脑活跃时人却想要休息,结果人也陷入了睡不着的状态。如果生活的节律不稳定,那么即便没有时差影响,也会发生与“时差综合征”相同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造生活节律的原点。如果决定在早上7点起床,那么就要尽量每天都在早上7点起床。在实际治疗中,有很多看似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人,仅仅是做到这一点,其症状就得到了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