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学医意味着什么
医学是直面生命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既是最崇高的,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学科。所以我们说,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更选择了责任。
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战中,我们的医护人员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奉献、这种责任、这种担当。今年2月,我们在向全国的高三学子发出的一封信里就写道:“如果你曾立志治病救人、守护健康,请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要因病毒的肆虐而退却。如果你曾立志博极医源、泽被天下,请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畏缩……爱医学,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刻!”
正是医学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学医这条道路的艰辛,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我一直说“博学而后成医”,这里的“博学”包含几层意思。
第一层就是我们的医学生在院校学习阶段,其学业任务要比其他很多专业的同学更重,学习的内容更广泛,学制也更长。这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必要的知识积累期。
从我的经验来看,医学课程虽多,医学教材虽厚,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也能把书读薄、读精、读透,因为生物是最精密也是最有逻辑的有机体,你只要掌握其中的基本逻辑,就能融会贯通。同时,这种逻辑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会让你终身受益。
第二层就是我们的医学生在学习中要广泛涉猎。除了学习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更要重视医学史、医学人文、医患沟通、卫生政策法律等课程的学习。因为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统一体,生命也是一个整体,医疗救治也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来支撑,切勿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专”而不“博”的迷雾之中。
第三层就是学医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因为医学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并非全知全能,生命在延展,医学在发展,我们的知识必须更新。大家的目光要更长远一点,知识结构要更广博一些,历遍海洋方能无惧沟渠,一览群山则需登极顶,见多才能识广。
今年是我择医为业的第40个年头。40年前填写高考志愿时,我选择了医学,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一段话:“医学事关人命,马虎不得,不是随便谁都能去做的。”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医学的真谛,让我永远铭记。
今年也是我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医学是强国的学科。
我希望我们的医学后浪们能够成长成为“眼中有光、胸中有志、腹中有才、心中有爱”的医学人。
因为眼中有光,方能使你富有激情和梦想,炯炯有神、朝气蓬勃,令你的步履更加坚实有力。
胸中有志,方能让你不迷失、不走偏,保持定力、永不懈怠,树立远大而坚实的志向,在反思中进步,不屈不挠,追求科学梦想。
腹中有才,方能使你创新克难,造福病患,“博学而后成医”。
心中有爱,方能赋予医学以温度,护佑生命,燃起生命的希望,越是物化的时代、越是物化的医学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回归。
我由衷地期待着你们这些眼中有光、心中有梦的优秀少年,能够在收获的秋天满怀自信,坚定地走上医学道路。我们这些前浪们也定将和你们一起,用心呵护闪闪发亮的医学初心,一起传承悬壶济世的志向,一起探究生命健康的本源,去成就你们人生新的阶段,去创造你们真正的不同寻常。
(本文发表于《健康报》2020年8月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