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盐与盐井
——夔州篇
离开牛口,继续往前走,老苏家一行来到了夔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县。夔州名胜古迹众多,尤其是八阵碛(今重庆奉节县地名,因诸葛亮曾排布古兵阵八阵图于此而名)、盐井和白帝庙等。一家人上岸凭吊瞻仰,苏轼在此留下了《八阵碛》《诸葛盐井》《白帝庙》《永安宫》等诗,奉节之所以被称为“诗城”,苏轼的贡献不小。
柴米油盐,这些是百姓的生活日常,而在凭吊诸葛亮留下的盐井时,苏轼写下了这篇《诸葛盐井》:
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
如何不相入,此意复谁省。
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
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闭绠。
我们先不急于弄清楚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先看看诸葛亮留下的盐井是怎么回事。
食盐是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居家不能无盐。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六十克,其中百分之八十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钠离子和氯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所以,食盐在维持人体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盐还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氯离子在体内还参与胃酸的生成。
食盐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历代政权无不重视食盐问题。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盐、铁属于官营,朝廷有定价权,但到了东汉时期,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中央政府逐渐失去政治控制力,再加上在历史上任何时期“政府垄断”都是一件招人骂的事儿,所以朝廷“罢盐铁禁,令民铸铁”。结果,贪官污吏和豪强势力逐渐掌握了盐、铁的控制权和定价权,导致政府的收入大大减少。
蜀地物产富饶,井盐为其主要物产,但由于豪强势力垄断,盐价高企,富盐区的蜀地居然发生吃不起盐的现象。面对巴蜀地区井盐管理乱象,刘备、诸葛亮决定改变这种状况,在益州(今西南一带)重新恢复“盐铁专营”,设立“司盐校尉”专门管理盐务,同时,还设立“司金中郎将”,专门管理兵器和农器的制造。诸葛亮还建议刘备发布命令,不准豪强们从事盐铁生产和经营,实行政府专营制度。诸葛亮理顺了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盐铁生产机制问题,蜀汉盐价下降了,人民受益,政府也从专卖中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后世有人称诸葛亮此举为“以盐立国”。
1954年成都市郊扬子山汉墓中出土盐井画像砖拓片,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井盐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井盐是从地下掘井汲取地下盐水熬制而成。汲井取盐水、柴火煮盐,这个过程成本不低,产量也有待提高。诸葛亮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利用科学技术对井盐的生产技术进行改进。有一次,诸葛亮得到报告,临邛地区改进了煮盐技术,用最先进的“火井”煮盐,也就是用天然气煮盐,这项技术在当时可谓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诸葛亮亲自前往视察。火井煮盐最大的特点是使煮盐效率大大提高,相反,传统的煮盐方法“家火煮之,得无几也”。于是,诸葛亮把这一技术推广到既产天然气又有盐井的地区。这一科技成果成本低,产量比“家火”煮盐高一倍以上。为了纪念诸葛亮对火井煮盐的重视和贡献,以这种方式煮盐的盐井又被称作“诸葛盐井”。
苏轼瞻仰了诸葛盐井遗址,在这首诗中自注“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每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诸葛亮生活的时代离苏轼生活的时代有八百多年,盐井经过多年开采,从原来的十四个变成“十三井常空”,到了夏天涨水期,连那唯一产量稳定的盐井也因含盐量下降而产不了盐。苏轼把这种现象归因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无度,于是写了这首诗,大意是:五行中的水本身就是咸的,又怎么选择流入江中还是井中呢?为什么两者没有融合,此中的含义谁又领悟到了呢?人心本来就难以满足,事物的道理在偶然间才会表现出来。人们来来往往地取着井水仍然觉得不够多,以致井沿上没有闲着的井绳。
井盐里的盐,虽然从井水中来,但其实是水泡了盐矿,水本身是没有味道的。盐矿里的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江水上涨,盐井里的水自然多,而稀释后就提炼不出盐。这个道理现代人觉得很简单,但古人哪懂呢?他们将盐变少的原因归咎于盐泉,因为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水在江里,有些水在井里,贤如苏轼也是如此。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人类应如何与大自然相处,以及反对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观点是适用于当下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对于官府垄断食盐专卖,苏轼没有意见,但后来王安石变法,以极低价收购盐,且在盐铁专卖的基础上将专卖政策扩大到所有商品,推行“市易法”,却遭到了苏轼的反对。为何?答案只有一个:大家认为政府对盐实行垄断是必要的。
早在汉武帝时就开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当时谁敢私自制盐,就施以割掉左脚趾的刑罚。除了盐铁官营,汉武帝还先后推行算缗、告缗、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文学贤良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讨论。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但食盐专卖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还是释放市场活力,历来是令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头疼的问题,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其实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垄断经济的“翻版”,司马光和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西汉盐铁会议主张释放市场活力“声音”的继续。
年轻的苏轼,当时还没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几年后,他却不得不卷入这场变法之争,并因此而遍体鳞伤。但是,人对大自然要索取有度,国家也要善待百姓,这个思想,他是一以贯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