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酒壮胆
——三峡篇
离开夔州,进入雄伟壮观、惊涛骇浪的三峡,风华正茂、仕途可期的苏家兄弟,面对三峡磅礴壮阔的自然风光,诗兴大发,苏轼作了《入峡》《巫山》等诗,写尽三峡之险,尽赞三峡之美。
三峡有多险?苏轼的《新滩》写得很清楚: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大鱼不能上,暴鬣滩下横。
小鱼散复合,瀺灂如遭烹。
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
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欹倾。
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
只应滩头庙,赖此牛酒盈。
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船还没到新滩,就被新滩雷鸣般的水声给惊到了。接着从视觉入手:高高的白浪,就好像大雪堆成的城墙。继而用了比喻,说船一艘艘从上游下来,就好像坠入深谷一样飞快降落。接下来写鱼儿跳涧,大鱼跳不上来,都死在滩下;小鱼儿扎堆乱窜,就好像在热锅里煮沸了一样。即便是捕鱼好手,面对现成的鱼可以捡,鸬鹚都不敢停留,飞快地掠过新滩。转而写白鹭凭着腿长,得以在此觅食,但也是摇摇摆摆,不甚妥当。接着慨叹鸟兽尚且如此,我们这些可怜的船家和过客,怎么敢狂妄自大?末两句写大家去滩头庙祭拜滩神,奉上牛肉、酒水,以求平安通过。
新滩在哪里?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南宋文学家范成大自四川制置使召还,五月由成都起程,取水路东下,于十月抵临安(今浙江杭州),根据所见所闻写了《吴船录》,对新滩的位置有详细说明:“归州下五里,至白狗滩,三十里至新滩。”原来,新滩就在现在湖北秭归县东三十里处。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由香溪至庙河一段,由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三个峡谷组成,新滩就在兵书宝剑峡和牛肝马肺峡之间。陆游《入蜀记》云:“新滩南岸曰官漕,北曰龙门。龙门水湍激,多暗石,官漕差可行,故舟率由南上。然石多锐,易穿船,为峡中最险处。”新滩之险,主要是因江中的“暗石”,这些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就“埋伏”在水下,船一不留神撞到就可能导致沉船。老苏带着家人坐船经过,这在宋朝船运欠发达的时候,其惊险可想而知。面对如此险境,苏家人能做的只能是到滩头庙求神拜佛,奉上牛肉和酒以保平安了。
想要过新滩,还得看天气。苏轼一行就因为天气过于恶劣,不敢贸然前往,在滩下停留了三天,以待天气好转。面对行程被迫按下暂停键,前面又是惊险的“闯新滩”,这时苏轼写了一首《新滩阻风》:
北风吹寒江,来自两山口。
初闻似摇扇,渐觉平沙走。
飞云满岩谷,舞雪穿窗牖。
滩下三日留,识尽滩前叟。
孤舟倦鸦轧,短缆困牵揉。
尝闻不终朝,今此独何久。
只应留远人,此意固亦厚。
吾今幸无事,闭户为饮酒。
大意是:江水已寒,北风狂吹,夹在两个山口之间,一开始听到好像有人在摇扇,慢慢地就觉得是在飞沙走石。乌云堆满了岩谷,风雪穿过窗户狂舞。如此情景,只能在滩下停留三天,等待天晴。自己无所事事,将滩下的老人都认识了个遍。孤舟困在风浪中疲惫地摇晃着,短短的缆绳被反复牵扯揉搓。《道德经》中有“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可这次怎么这么久呢?应该是想把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多留几天,这份好客的热情也是够深厚的。我反正也没什么要紧的事,那就关起门来,好好地喝个小酒吧。
苏轼博览群书,他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一位道士,遇到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他想起了《道德经》里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暴风骤雨终有时,即便当下不停歇,那又如何呢?就当是热情留客好了,干吗着急?不如喝个小酒!此时的苏轼,只有二十四岁,心智却是老成持重。只能说,苏轼是个天生的乐天派。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修养,也使他在往后苦难的日子里沉着冷静,即便敌对势力欲置他于死地,他也总能乐呵呵地苦中作乐,且笔耕不辍,成为一代文豪和国人共同的精神偶像。
作为一名顶级“吃货”,所有的美食都逃不出苏轼的眼,形容新滩之险,他说大鱼跳不上来,直接被拍死在滩下,小鱼儿扎堆乱窜,就好像在热锅里煮沸了一样,新滩之险跃然纸上。可如此恐怖的场面,再馋的人也不禁打了个寒战。
面对无可奈何的困难,苏轼选择的是与困难和解,他有和解“神器”——酒。林语堂在评价苏东坡的特质时就说苏轼是个“酒精成瘾者”。酒精会使人分泌内啡肽,让人开心、兴奋,再之后就是疲倦、安静。有高兴事的时候喝酒,那是让开心加倍;遇到难处时喝酒,那是把忧愁抛到九霄云外。面对凶险的新滩,苏轼用酒祭滩神,祈求保佑,顺便把酒喝了,既度无聊时光,又可以壮胆压惊,可爱极了。
苏轼极喜欢饮酒,这在后文我们会经常提到,但他不是酒鬼,不像李白一样“但愿长醉不复醒”,盖因他酒量确实有限。人的酒量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分解乙醇和乙醛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能力是天生的,后天虽然可以培养,但提升的空间有限。幸好苏轼酒量有限,我们才可以见到如此可爱的一代才俊。
宋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人民生活相对比较宽裕,政府对酒没有专营,于是酒旗招展,宋人张能臣《酒名记》里列举了百余种酒,分为王家、戚里、后妃、内臣家、市店、三京、四辅等,且酒名雅致,如后妃家的酒名有香泉酒、天醇酒、琼酥酒、瑶池酒、瀛玉酒等;亲王家及驸马家的酒名有琼腴酒、兰芷酒、玉沥酒、金波酒、清醇酒等;开封府有瑶泉,南京有桂香,太原有静制堂等。《武林旧事》卷六《诸色酒名》也记载了五十余种名酒,可以说宋人饮酒成风,在这样的氛围下,苏轼好酒也就不足为怪了。
游历长江,特别是亲历三峡之险,且行且思考,对苏轼的人生启发良多。可以说,没有这段经历,苏轼对长江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前后《赤壁赋》,甚至后来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也有三峡游历的功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还必须有所思,所有这些,苏轼都做到了,以后的日子,再难也只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