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吃鳊鱼
——荆州至开封篇一
老苏家一路北上,扺达汉江。汉江是长江最长、最大的支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汉江盛产鳊鱼,这回苏轼不再舍不得吃,而且还写了一首诗,诗名就叫《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大意是:早上的太阳照耀着江水,水里游荡的鱼儿张开嘴巴,就像一只只玉瓶。鳊鱼啊鳊鱼,你就是因为贪吃,所以才遭遇被烹饪的下场。这话是谁说的呢?对着鳊鱼,想起了当年杜甫忆孟浩然写鳊鱼的诗句。为鳊鱼的命运感到悲伤,不禁放下筷子,泪流满面。这只是这首诗的书面意思,要理解苏轼的真实用意,我们还需先了解他在诗里写到的孟浩然。
在汉江边长大的盛唐诗人孟浩然,是个极其可爱的人。李白浪游四海,向来目空一切,“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但当他在旅途中遇到了孟浩然,便产生了宿醉般的敬意,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孔夫子可以不敬,孟夫子却不得不服。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约孟浩然在武昌相会。他们在武昌玩了一个多月,还一起游览了黄鹤楼。黄鹤楼上崔颢的题诗,让李白惋惜地说:“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在孟浩然出发前,李白还是以黄鹤楼为题,作诗为他送别,于是就留下了家喻户晓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名就叫《送孟浩然之广陵》。
同样忘不掉孟浩然的还有杜甫,他在孟浩然去世后所写的《解闷十二首》之六中说:
复忆襄阳孟浩然,
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
漫钓槎头缩颈鳊。
以“复忆”二字起笔,可见不是第一次想起,杜甫对孟浩然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孟浩然的诗句句都值得流传下来,而且当今好久没有人写出好的诗句了,更别说跟孟浩然的“漫钓槎头缩颈鳊”相比。在这里,杜甫把孟浩然的两句诗作了简单的连缀,糅成一句,这两句诗分别是《岘潭作》中的“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与《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中的“鸟泊随阳雁,鱼藏缩项鳊”。
孟浩然的诗传下来的不多,提到“槎头缩颈鳊”的却有好几首,比如《送王昌龄之岭南》写得极为真切: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
已抱沉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意思是我这个地方虽无白绢、细麻衣服之类名贵土产,好在有一种“槎头缩颈鳊”还算拿得出手。据《新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遇赦北上,再度路过襄阳,专程赴南园拜访孟浩然。大概是受王昌龄如释重负的心境感染,加之自己身上的“痼疾”颇有行将痊愈之势,孟浩然亦大感欢欣,于是用鳊鱼招待王昌龄。这一年,王昌龄四十三岁,孟浩然五十二岁,但谁都没有想到,这次相见竟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据唐人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所记:“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原来孟浩然诗中所言之“痼疾”正是背疽,这在古代是一种棘手的毒疮,古人医学水平有限,医不好总得找个理由,于是鱼虾、牛肉之类的“发物”就得“背锅”。但孟浩然不是一个愿意受到束缚的人,更何况,与平生知己欢聚于岘山脚下、汉水之畔的涧南园,岂能少了那尾鲜美绝伦、名动天下的“槎头缩颈鳊”?大快朵颐之后,孟浩然背疽复发,不久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二岁。
一条鳊鱼,何至于让苏轼泪流满面?他悲的不是鳊鱼,而是孟浩然。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四十一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凭着“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句,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据《新唐书》载,王维曾邀请孟浩然到他所在的地方,适逢唐玄宗突然到来,孟浩然赶紧躲到床下避让,没想到还是被唐玄宗看出异样,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并大力推荐。唐玄宗命孟浩然出来见面,让他露两手。孟浩然自诵其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大概说的是:我的命运好苦啊,皇帝看不上我,朋友也离我远去,眼看蹉跎半生却一事无成,愁得都睡不着觉了,唉!
听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唐玄宗不高兴了,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下令放归襄阳,永不录用。孟浩然本就对仕途很“佛系”,干脆漫游吴越,只短暂担任过幕僚,很快又穷极山水之胜。关于这个故事,历来有不同版本,但其中的诗绝对是孟浩然的诗。他的一生率真得很,也纠结得很,想出仕做官,又不愿迎合官场;渴望成功,但弯不下腰;别人想提携他,他又不能抗拒内心的真性情。既喜欢山水,又想出仕做官,这种矛盾心境,也正是苏轼的心理写照。这么一个有才之人却郁郁不得志,最后还因吃鳊鱼致死,这样的结局,苏轼“推人及己”,不禁为之“辍箸涕纵横”。
鳊鱼属鲤形目鲤科鳊鱼属,俗称长春鳊、草鳊、油鳊、长身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体高侧扁,呈长菱形,头小,近似三角形,头后背部隆起。古人根据这种既方且扁的体形特征,给它们取名“鳊”“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鳊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中,北至黑龙江,南到珠江及海南等地的水系,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鳊鱼在各地生长,形状也稍微有些不同,著名的武昌鱼也是鳊鱼。三国时期,当时东吴最后一任帝王孙皓决定带着自己的亲信从建业(即今天的南京)迁都武昌,试图开启王朝的新篇章,但是他的丞相陆凯却坚决反对,而且还在上奏的文书中写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样的话。陆凯之所以反对迁都,是因为在他的心中,迁都并不会让东吴王朝再度兴盛,眼下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守住建业,不要有移居的心态,倒不是真的嫌弃武昌鱼。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庾信在尝了一口鳊鱼肉之后,立马发出了“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的感慨,这让武昌鱼大出风头。毛主席也借用此句,写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让全国人民视武昌鱼为武汉的地标性食物。
广东也有鳊鱼,“春鳊秋鲤夏三黎”,春天是鳊鱼的繁殖季节,最为肥美。广东的鳊鱼属大眼华鳊,也叫广东鲂、大眼鳊,它还有一个名字——海鳊,其实鳊鱼属淡水鱼,根本不可能生活在海里,“海鳊”这个名字,骗了不少喜欢海鲜的“老广”。
苏轼吃鳊鱼正是在春天,这个时候的鳊鱼,味道应该不错。这是苏轼第一首以美食为名所写的诗(作于1060年),而具体这道菜怎么做,他没写;味道怎么样,他也没说。这个时候的苏轼,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美食上,但后人倒是据此弄出了一道“东坡鳊鱼”,有清蒸、油焖、红烧三种做法。
清蒸的做法:将鱼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两面剞花,撒上精盐,盛入盘中;香菇和熟火腿切成薄片,互相间隔着摆在鱼上面;冬笋切成柏叶形薄片,镶在鱼的两边,加葱、姜和绍酒,大火蒸熟;铁锅置旺火上,下猪油烧熟,沁入蒸鱼的汤汁,下鸡汤烧沸,加入味精、鸡油,起锅,浇在鱼上面,撒上胡椒粉即成。
油焖的做法:将鱼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两面剞斜十字刀花,每面剞五六刀,用酱油抹鱼身,腌渍五分钟;猪肥膘肉、红辣椒、小葱、笋片,都切成一寸长的粗丝;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烧至八成熟,将鱼下锅,用勺拨动翻面,待鱼两面炸成淡黄色时捞出;原炒锅倒去余油后置旺火上,放入肥膘肉、红辣椒、小葱、笋片,炒两分钟,至葱散发出香味时,再将鱼下锅,加入绍酒、姜末、酱油、白糖、味精、精盐、清水,焖烧三分钟;待鱼汁渐浓,即移置微火上,加盖焖八分钟至鱼已透味、汤汁浓稠时,再端锅置旺火上,下猪油继续焖二分钟,起锅装盘即成。
红烧做法:同样先将鱼去鳞、鳃,剖去内脏洗净,在鱼身两面剞斜十字刀纹,每面也剞五六刀;笋片切成薄片;炒锅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烧热,把鱼下锅两面煎黄,加入绍酒、姜末、酱油、精盐、葱段、笋片、清水等一起烹烧;待汤汁烧沸后,移至中火上烧十分钟至鱼透味,再端锅置旺火上,继续烧至三分钟,直到汤汁稠浓,即将鱼起锅,盛入盘内;将原炒锅连汤汁置旺火上,下味精、白糖,用湿淀粉调稀勾芡,放入熟猪油,起锅,浇在鱼上即成。
此时的苏轼,有些多愁善感,吃条鳊鱼,想到孟浩然,看来,伟大的人物吃吃喝喝,有时还不如我们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