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皛饭
——开封篇一
到了京师,老苏在汴京买了一栋房子,这房子貌似不错,傍依高槐古柳,前有花园,他们在花园种菜。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描述他们的家:
都下春色已盛,但块然独处,无与为乐。
所居厅前有小花圃,课童种菜,亦少有佳趣。
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
花园种菜,这是“吃货”的价值观,一千多年后,国人依然如此。
苏轼两兄弟参加了吏部的典选(相当于面试)后,任职通知来了,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辙授渑池县主簿,官阶等级为最低的从九品。三年前,苏轼两兄弟名誉京城,因丁母亲忧未能及时获得任职,这次是补缺。但这样的低起点,估计也低于兄弟俩的预期,于是两人选择了放弃,等待第二年由仁宗特诏举行的制科考试。这种考试门槛太高了,要有大臣推荐,先经秘阁试,过关后再受皇帝亲自策问。策问的内容每次都不一样,大概是六个方面:一、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这就是“六科取士”。苏轼两兄弟这次策问的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共有四人报考。此次制科考试的秘阁试,主考官是司马光、杨畋、沈遘,苏轼两兄弟因此成为司马光的门生。
这次考试太难了,连苏轼都说:“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又有不可测知之论,以观其默识之能,无所不问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实。”意即在万人之中选拔一人,考试没有范围、无所不问,答案还要完美无瑕,这可得好好准备。
兄弟俩于是从家里移往汴河南岸的怀远驿读书,目的是求清静。怀远驿的日子,清静是清静,还多了清苦。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对这段日子有这样的记载:
东坡尝与刘贡父言:“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何物?”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贡父大笑。久之,以简招坡过其家吃皛饭。坡不复省忆尝对贡父三白之说也,谓人云:“贡父读书多,必有出处。”比至赴食,见案上所设,唯盐、萝卜、饭而已,乃始悟贡父以三白相戏,笑投匕箸,食之几尽。将上马,云:“明日可见过,当具毳饭奉待。”贡父虽恐其为戏,但不知毳饭所设何物。如期而往,谈论过食时,贡父饥甚索食,坡云:“少待。”如此者再三,坡答如初。贡父曰:“饥不可忍矣!”坡徐曰:“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贡父捧腹曰:“固知君必报东门之役,然虑不及此。”坡乃命进食,抵暮而去。
说的是苏轼和他的好友刘攽(字贡父)曾谈起在怀远驿读书时,每日三餐,饭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盐三种食物,戏称之为“三白饭”。刘攽是个爱开玩笑的人,过了一段日子,他发请柬请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已经忘记前事,以为刘攽读书多,所谓皛饭必有典,于是欣然前往,待见到饭桌上只有白饭、白萝卜和一碟盐时,才发觉被刘攽所戏,不过苏轼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苏轼也是爱开玩笑的人,当然不会不还手。于是吃完饭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贡父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cuì)饭款待你。”刘贡父害怕被苏轼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刘贡父又问了好几次,苏轼也如此这般地回答了几次。最后,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了!”苏轼才慢吞吞地说:“盐也毛[同‘冇’(mǎo)音,‘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刘贡父捧腹大笑,说:“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苏轼这才传话摆饭,二人一直吃到傍晚,刘贡父才回家。
经过认真的准备,加上这对学霸兄弟是“考霸”,考试当然难不倒他们,最后仁宗皇帝给苏轼最高等级——三等。没错,三等已是当时最高的。在宋代,制科一、二等就是个摆设,以示皇帝并没有那么多不足可供士人指摘,另一意思是“你再牛也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参加考试的王介得了四等,而苏辙,经过一番争议,最后也得了四等,总共就录取了这么三个人。“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仁宗皇帝高兴地对皇后说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就是这次考试后说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苏轼,比如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为翰林院的知制诰,这是一个负责为皇帝起草重要文件的职位,据南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载:
东坡中制科,王荆公问吕申公:“见苏轼制策否?”申公称之。
荆公曰:“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
王安石私底下对吕公著表示不喜欢苏轼,看来苏轼与王安石的矛盾,不仅仅是门户之争,还有文章风格之异,苏轼注定了与王安石几乎一辈子水火不容。幸好此时王安石说了不算,仁宗说了才算。当然了,仁宗说的“太平宰相”是“期货”,做官嘛,还是先到基层历练,苏轼被授“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将仕郎”和“大理寺评事”是苏轼的本官,又称寄官,决定文官的工资待遇与品级,这个级别是八品;“凤翔府节度判官”才是他的实职,比之前的福昌县主簿高了不少。至于苏辙的任命,还得再等等,之后我们还会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