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吃竹鼠
——凤翔篇三
在凤翔的日子,除了与上司陈希亮不太对付,其他的还算惬意,苏轼把自己的住所修葺了一下,弄了个小园,筑了个小亭,挖了个横池,种莲养鱼,栽树种花。虽然是“三年辄去岂无乡”,但毕竟是自己的居所,所以“种树穿池亦漫忙”,辛苦一点,自己享受,也还值得。闲时遍游凤翔附近名胜古迹,也算过得有滋有味。
有滋有味不仅仅在精神层面,物质上也少不了,有人给他送来了竹鼠,苏轼为此写了一篇《竹
》:
野人献竹
,腰腹大如盎。
自言道旁得,采不费罝网。
鸱夷让圆滑,混沌惭瘦爽。
两牙虽有余,四足仅能仿。
逢人自惊蹶,闷若儿脱襁。
念此微陋质,刀几安足枉。
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
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
竹
,这个“
”字,左边是“鼠”,右边是“卯”,其实就是竹鼠。《清稗类钞》说:“竹鼠,一名竹䶉,亦作竹
,似家鼠而大,毛苍色,尾极短,目细而长,前足不分趾爪,行极迟钝。”
这首诗大意是:有人送我一只竹鼠,说是从路边轻易得来,连网都不用下。这竹鼠比皮制的口袋还圆润滑溜,混沌(神话中兽名)跟它比太瘠瘦。这家伙虽有两颗大牙,四个爪足却仅粗具模样而已。一遇到人,它就惊倒颠扑在地,像个刚出襁褓的婴儿。看它这呆萌的样子,哪忍得挥起刀刃?看它这仓皇就擒的样子,怎忍心吃它的肉?听说南山有头孤熊,还是去抓来吃熊掌吧!
竹鼠是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鼠形亚目竹鼠科的动物,我国分布的竹鼠一共有五种,包括中华竹鼠、银星竹鼠(又叫花白竹鼠)、大竹鼠、暗褐竹鼠和小竹鼠。竹鼠虽然带个鼠字,但与人人喊打的老鼠只是远房亲戚,它们同目不同科。如果提起竹鼠另外的名字“芒狸”“竹狸”,是不是就没那么令人生厌?与翻垃圾、偷粮食、钻下水道、脏兮兮又传播疾病的老鼠不同,竹鼠生活在南方环境清幽的竹林里,吃的是竹根、竹笋或其他植物地下根茎等“高级”食物;老鼠一般只有几十克,最多几百克,太小,没什么吃法,竹鼠的平均体重能达到2公斤—4公斤,体长在30—40厘米,跟家兔的体型差不多,肉多骨少,不论红烧还是烧烤,炖汤还是打边炉,都十分美味。竹鼠肉没有腥膻气味,肉质细腻鲜美,和兔肉一样,属于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质肉类,“天上斑鸠,地下竹䶉”,竹鼠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历来为人所称道。
国人吃竹鼠,至少有六千年历史,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竹鼠的骨头,这些竹鼠骨头大多是碎的,说明这些竹鼠是被人吃过的。反映周朝贵族生活的《仪礼》记载,能吃上竹鼠肉的得是三鼎以上的公卿大夫,当时管竹鼠肉叫“璞肉”。汉代扬雄《蜀都赋》中所列珍馐“春兔秋鼠”中的“秋鼠”,应该也是竹鼠。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岭南僚民,好为蜜唧”,蜜唧是以蜜饲的鼠,敢吃的广东人民早就发现了竹鼠这种美味。苏轼生活的时代,人们也是吃竹鼠的,所以才有“野人献竹
”。那么,苏轼吃竹鼠了吗?
诗中说“就擒太仓卒,羞愧不能飨”,为什么会羞愧呢?先看“就擒太仓卒”,有人将此解释为“苏轼此行太仓促,所以没来得及享用竹鼠肉,并深以为憾”,这是错误的。“仓卒”,亦作“仓猝”,意即匆忙急迫,或指非常事变,说的是萌萌呆呆的竹鼠被抓太突然,有点胜之不武,所以才“羞愧不能飨”。苏轼想表达的重点在“南山有孤熊,择兽行舐掌”上:吃个呆萌、惶恐就擒的小竹鼠算什么本事?猎杀野熊吃熊掌才算真本事!至于他有没有吃,还真不好说,他想借此表达对欺善怕恶、挑软柿子捏、避重就轻之流的不屑,顺便对上司陈希亮说:你欺负我这个老实人算什么本事?有种你去惹惹朝廷里的大员!写这首诗时,苏轼和陈希亮关系很僵,至于是否吃竹鼠,不是他想表达的主题。
苏轼将这首诗寄给了弟弟苏辙,苏辙依韵和了诗《次韵子瞻竹
》:
野食不穿囷,溪饮不盗盎。
嗟
独何罪,膏血自为罔。
阴阳造百物,偏此愚不爽。
肥痴与瘦黠,禀受不相仿。
王孙处深谷,小若儿在襁。
超腾避弹射,将中还复往。
一朝受羁绁,冠带相宾飨。
愚死智亦擒,临食抵吾掌。
苏辙说,竹鼠又不钻谷仓,又不偷嘴,它有何罪?仓皇的竹鼠像小婴儿,处在磨难中的王孙不也是如在襁褓中的婴儿吗?竹鼠啊,即便会蹦达几下,也逃不出猎人的手掌心,一旦被抓住,衣冠楚楚的人们可不会放过大快朵颐的机会。苏辙这是在感叹,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不论愚蠢的还是有智慧的,都抵挡不住更强大的。苏辙在这首诗里似乎在劝苏轼:竹鼠愚蠢才遭此厄运,你是个有智慧的人,与陈希亮斗争不会有好结果,是不是改变一下策略?
围绕着竹鼠,两兄弟各抒己见,表达了他们的世界观:苏轼不畏强权,敢于战斗,充满斗争精神,结果伤痕累累;苏辙比苏轼好些,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审时度势,但奈何他是苏轼的弟弟,结果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这首诗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苏轼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了,而“安排”他命运的,就是他的性格和价值观。
还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诗中的竹
,有可能是大熊猫,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