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煮蔬之乐
——牛口篇
宋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就是各种考试,苏轼是有名的学霸,各种考试当然难不住他。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在他父亲苏洵带领下,与十九岁的弟弟苏辙一起赴京赶考,先是参加八月开封府的举人考试——因为是开封府主办的,所以叫“府试”。兄弟俩都入榜,苏轼拿到的成绩是第二名,榜首被宁波人袁公济夺得。
这只是举人考试,要中进士,还要参加第二年二月礼部的考试和三月皇帝的殿试。礼部属尚书省,其举办的考试称“省试”。礼部考试的科目为诗、赋、论各一篇,策五道;策与论考的是治国理念,决定能否入选,诗与赋考的是辞章之美,分出高下。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详定官是梅尧臣。苏轼在考论题时写下的千古名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先被梅尧臣看到,再推荐给欧阳修,这篇本应列为第一的文章,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其列为第二。但不要紧,跟着还有礼部的复试,这次苏轼拿了第一。
接下来皇帝主持的殿试才是最重要的。宋仁宗时的科举制度,参加殿试是给进士分等级,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场考试近九百人参加殿试,苏轼得中二甲第四等,获“进士出身”,苏辙中三甲,获“同进士出身”,得中一甲的是浦城人章衡。此人在后文中还会提到。所以,中进士时,苏轼二十二岁,苏辙二十岁。
顺利考中后,就等吏部的任命书,看到哪里任职了。但是,苏轼两兄弟还没等来吏部的通知,却先等来了老家传来的噩耗——母亲程夫人去世了。按照礼仪,苏轼兄弟必须丁忧三年,开缺回原籍,守孝二十七个月后再回朝廷,等候补缺。
嘉祐四年(1059)十月,丁忧三年的苏轼兄弟在老苏的带领下又一次赴京,等待朝廷安排官职赴任。他们顺嘉陵江南下,经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渝州(今重庆市)、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忠州(今重庆忠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抵达荆州过年,再从荆州转陆路,经浏阳、襄阳、南阳、唐州(今南阳市唐河县)、许州(今许昌市)、汝州,最终抵达京师汴京(今开封市)。这一路线之所以如此清晰,因为兄弟俩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诗篇,流传下来的诗中苏轼约八十首,苏辙约三十首,还有数篇赋,后来苏辙将两兄弟这些诗赋与父亲苏洵在此期间所作合辑为《南行集》。
在苏轼的这些诗中,有一首《夜泊牛口》就写到了美食。牛口就是牛口镇,位于今湖北秭归县,临长江。
日落红雾生,系舟宿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
负薪出深谷,见客喜且售。
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
朔风吹茅屋,破壁见星斗。
儿女自咿
,亦足乐且久。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诗写得直白易懂,大意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暮霭被夕阳染红,把船系在岸边,住宿在牛口。当地的百姓偶然相聚,三四个人依靠在老柳树上。村民背着打的柴草从深谷出来,看到我们很高兴并向我们兜售自己的柴草。蔬菜就是他们的晚餐,哪里有肉和酒?北风呼呼地吹着茅草屋,破裂的墙壁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孩子们在那里咿呀说话,这也足以让人快乐并能持续很长时间。人生本来没有烦心的事情,苦恼是被功名诱惑。我们这些凡人啊,被眼前的功名富贵诱惑,但对贫贱的生活却无法独自坚持。谁人晓得这些住在深山里的人,乐意与麋鹿为友。置身于衰落的蛮荒之地,不觉得自己样态鄙陋。现今为何唯独我,这样匆匆、奔走得如此勉强?
这首诗中有关美食的是“煮蔬为夜餐,安识肉与酒”。对村民来说,只有蔬菜,没有肉和酒。记录和反映宋人生活的《清异录》《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中,虽然可以看到宋人的生活不乏精彩,酒肉也常见,但那主要是权贵和富足的城里人的生活,而当时生活在乡野的人们生活还是很清苦的。苏轼笔下人们的这种生活状态,才是宋朝普通人的日常。
宋代的蔬菜,与我们今天的蔬菜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蔬菜,主要是冬葵(葵菜)、蔓菁(盘菜)、萝卜、芥菜、大白菜、菠菜、菾菜(甜菜)等,辣椒、番茄等还没有出现。那时的人做菜都很清淡。没办法,不要说肉不常见,连油都比较缺,虽然炒这种烹饪方式和植物油早已出现,但对于生活在广大乡野的人们,炒需要消耗大量油脂,所以这种烹饪方式并不多采用,更多的是凉拌或做成汤。在主要记录宋人烹煮蔬菜的《山家清供》里,以蔬菜凉拌和煮汤的做法就超过二十种,而炒蔬菜仅有六种。把蔬菜加水煮成汤,如果再往汤里加点油,就已经很奢侈了。在这首诗中,苏轼准确地说出了这一烹饪方式——“煮蔬”。这种以蔬菜为主的生活方式,苏东坡也很能接受。在日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坦然地与蔬菜为伴,也多次在诗词中谈及蔬菜,看来与这首诗和当时的心态有关:大部分人就是这种生活状况,人家过得,我怎么就过不得?
在苏轼的笔下,乡村生活虽然潦倒贫穷,却呈现出陶渊明诗中特有的清贫恬静的田园生活氛围。年纪轻轻、即将初涉官场的苏轼,已经对自己汲汲于功名富贵以及匆忙、奔波表现出怀疑,倒是对深山中简单的生活和快乐十分羡慕,似乎已经有了归隐之意。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苏轼博览群书,除了应试涉猎必不可少的儒家著作,他对佛、道书籍的浓厚兴趣和深入钻研,也影响着他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在面对未来的一连串打击时,苏轼是多少有些不慌乱的。
我们的主人公东坡先生波澜壮阔又颠沛流离的人生大戏即将拉开序幕,让我们往下看,看看他是如何演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