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窑的“水火之玩”

德化窑油灯
水火向来不容,如何又共生成为案台的相济之玩?中国的读书人在这方面从来不缺灵感,也不缺艺术天赋。达官贵人也好,贫寒士子也罢,几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留下了几件宝贝,方可知道古人用心的精妙,生命哲学的巧构,都在这士子官人的案头文具上。
水火向来不容,如何又共生成为案台的相济之玩?中国的读书人在这方面从来不缺灵感,也不缺艺术天赋。达官贵人也好,贫寒士子也罢,几千年的传统一脉相承,留下了几件宝贝,方可知道古人用心的精妙,生命哲学的巧构,都在这士子官人的案头文具上。
这水火之玩究竟为何物?一为注水器,二为照明用的油灯、烛台之明火器物。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可以看作大夫人,大夫人自然得有丫鬟伺候。砚台的注水器与烛台、油灯,便是那文房四宝的伺候、答应,亦是传统读书人伏案不可或缺之需。水注、烛台与油灯,上至煊赫皇室,下至平头百姓,历年更迭,尤其讲究。
水玩也好,火玩也罢,使其互利共生,形成水火既济之态,既取其实用,又可玩赏其美感,岂不妙哉?中国瓷器在这方面堪称平衡之大宗。而在五花八门的传统瓷器中,福建的德化窑更是瓷国明珠,从元代始,其精品佳作即被海内外奉为珍宝。
德化窑以塑造观音、佛像出名。承载宗教意义,普度众生,是宏大的命题,但是在机巧应用、生活情趣方面,也是别出心裁。在士子官人的案头,德化窑的水注、油灯与烛台,让人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所谓文玩,重在一个玩字。
明代德化窑贴塑蟹盘水注,造型十分生动。初看以为是一个装饰物,其实是方便砚台添水之用。古代学子,研墨写字,墨久晾空中,易滞易干,用注水器在一端稍添水后,便又成活墨;又或是绘画之时,需要不同程度的浓淡深浅之墨,注水器便派上用场。当然,有时环境所致,书画不能太讲究,也可就地取材,直接用一支干净毛笔蘸清水,注入砚台墨汁中,一滴两滴也可有画龙点睛之功。
然而,学子伏案,日长时深,不免疲倦枯燥。古代的文玩,类似今天的文创产品,其设计的初衷想必都是差不多的,赏心悦目,造型好看,越看越爱看,看书写字间摸一摸,观一观,有如神助,又不觉青灯黄卷的辛苦,可以继续守着案头迈步功名之阶了。
观看这枚明代蟹盘水注,可以领略读书人风致一二。水注通体为象牙白釉,胎质细腻,釉面光洁。总高4厘米,口径为14厘米×9厘米。
水注形为一只丰硕的螃蟹伏在一张荷叶上,洁白无瑕的螃蟹肚腹鼓胀,内空,其肥厚丰满的两只蟹螯和八条腿也圆鼓鼓的,似乎充盈着神秘的气体。螃蟹瞪着竖起的两眼,张开双钳,像正在警惕着周边动静,以防不测。漏斗形水口置于蟹的身后,与蟹身内部相通,以便注水和储水。荷叶的茎干直立,为注水嘴。整个造型可爱又实用,荷叶、茎秆、螃蟹相得益彰。
善用螃蟹来做造型,大概是福建地区的风俗,毕竟福建临靠东海。沿海城市由于天时地利,对水族海鲜类的生物有着别样的喜爱。在另一款明代贴塑水族油灯中,也可以看见螃蟹主题,虽然一个是灯火,一个是水注,使用功能毫不相干,取意却惊人的相似。
明代德化窑贴塑水族油灯,高3.5厘米,口径9厘米。
中间有一空心立柱,用于放灯草芯,稀奇的是油灯底盘——围绕着立柱旁的三物,螃蟹、虾子、鱼。螃蟹高举两螯,跃跃欲试,大虾弯腰爬行,活灵活现,鱼儿凌空跃身,无水自活。三水族雕刻得活灵活现,既各有其美,又各担隐喻,三足鼎立之美态,已经涵盖水生万物。试想,若加满油,则三物更有动感,明火在灯管处卓然,水火既济之美,也就在方寸之间。读书人累了,倦了,捻拨灯芯之际,看见螃蟹、虾鱼各自挣出一方天地,也会莞尔一笑。人生的命运,可不就在“挣”一个字上?这文玩充满灵性,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教义?

明代德化窑贴塑水族油灯(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德化窑的美是晶莹剔透,不以色彩为炫,反以白色为文章,做出如此精妙的生活用品,是陶瓷工艺美学的集大成者。其实,德化窑位于福建泉州的德化县,在“闽中屋脊”戴云山下,制瓷的历史与规模可与景德镇相对照。和主要在国内销售的景德镇瓷器相比,德化窑在海外市场影响力极大,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德化瓷土是一种天然混合石英、高岭石、绢云母的三元矿物,其成分为高硅、低铝、高钾,成品色泽洁白纯净,明亮莹润,是制造高白瓷器的上等原料。考古资料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德化地区就开始烧制印文陶器,商周时期出现了烧制印文硬陶与原始青瓷的窑炉。唐宋以来,海上交通蓬勃兴起,德化窑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德化窑始于宋代,到元代时,泉州港发展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外销瓷在德化窑瓷器生产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其“既多且美”。明清时期,德化窑发展到了巅峰。目前考古发现由宋到清历代德化窑的窑址达一百八十处。
德化窑的白洁、莹润,成就了洗练之美。
在读书人大量使用的油灯中,德化窑油灯有繁也有简。这款明代德化窑油灯高6厘米,直径4厘米
,中间一空心小柱直立,油灯精致小巧,盈盈可握,釉色莹润。这应该是最为通用的标准款了。
另有一款清代的德化窑三管油灯,更有实用性。其高8厘米,口径13.5厘米。
里面三根油管抱成一团。腹壁外刻“康熙二十四年阳月吉日舍”年款。油灯通体施白釉。

清代德化窑三管油灯(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明代德化坐狮烛台一对(福建民俗博物馆藏)
明清两款皆是造型简单通透之物,这也是德化窑一向尊崇的审美趣味。
除去油灯,还有烛台。烛台的装饰性更强,应该为富贵人家专美。一对明代的德化窑白色坐狮烛台,精致而珍贵,高12.5厘米,底径5.2厘米×4厘米,通体呈现白色。
两只小狮子昂首,微微张着口,有一前肢直立托身,一前肢踏着圆球,两后肢以及臀部伏地,颈上有一绳索,绳索上有三只铃铛。两只眼睛圆瞪前方,凛然不可侵犯。细观之下,这对坐狮烛台一如一般宅院、高第门前狮子的模样,不过因为浑身润白玲珑,又有铃铛作牵系,凶猛之物有了几分温润、可驯之意,不过仍难掩绵里藏针之意。这对坐狮的旁边有指甲头大小的铁柱支撑,用于安放蜡烛。狮子本是权力的象征,不知这对明代德化窑白色坐狮烛台的原主人是谁,但确实风光一时无两。
这几方文物藏于福建民俗博物馆,明清德化窑“水火文玩”,高洁轻盈又别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