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贵的尊

铜雁形尊
“尊贵”是形容词,不过在源头上,它可能是名词,因为“尊”,是一种贵重、庄严、肃穆的重要礼器。这种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的礼器,多为青铜铸成,厚重,庄严,望一眼便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威。
“尊贵”,这个词总让人想到德高望重、位高权重。尊贵的国王,尊贵的大臣,尊贵的客人,把“尊贵”二字赋予他们,除了表示敬重,制造隆重的氛围,也显得百姓的仰望如此虔诚。
“尊贵”是形容词,不过在源头上,它可能是名词,因为“尊”,是一种贵重、庄严、肃穆的重要礼器。这种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的礼器,多为青铜铸成,厚重,庄严,望一眼便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威。尊的形制有圆腹或方腹,也有直接模仿动物的形态,敞口,或采用封闭口,在其腹中盛装食物和酒。说到这里,人们或许觉得有些眼熟:不错,尊和鼎可看成一家兄弟,两者在外形和功能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不过,地位却不一样。尊的地位仅次于鼎。尊,最初出现时,是在祭祀的时候,用于祭拜天地神灵,祈求苍生安康、统治长久。随着时代的变化,后来在一些达官贵族大的家宴中,也出现了尊,作为盛酒器而存在。功能改变了,其形制自然也发生了变化,有小巧的能放在宴桌上的,作为日常使用;也有作为冥器,进入地下的。
汉字语言成熟于商周时期,因此“尊”字引申的“尊贵”“尊敬”“尊重”等词被保留了下来。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尊,名气最大的当是四羊方尊,这件走进了中学历史教材的文物,原出土于湖南,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的四肩及腹部设计为圆雕的大转角羊,羊腿附于尊的圈足上,羊首之间还有浮雕的三角形的龙头,龙身蜿蜒在方尊的肩上。耐看之处,在羊的胸腹处还铸长冠凤鸟,圈足上饰夔龙纹。各主纹之间填饰刚劲、圆润的几何纹或由几何纹构成的怪兽纹,平面纹饰与立体浮雕交相辉映,其铸造工艺让它晋升为尊中之尊,至今仍是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也许是四羊方尊的名气太大,作为尊的造型太精致,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尊,反而被忽略了。在青铜器中,尊似乎更像是鼎的配角,没有稀世青铜罍易出新闻,也没有青铜爵那样精致,所以,大多品相敦厚的尊,就真的敦厚而沉默了。但实际上,在陕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地博物馆中,时常能看到尊的身影。观察这些尊贵的尊,更有在文化迷雾中穿梭的趣味。
在重庆地区就有一款“巨无霸”三羊尊,1980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大宁河畔的李家滩
,通高42.8厘米,该器造型呈喇叭口状,束颈、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夔纹和饕餮纹;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应该是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见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铜容器,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镇馆之宝之一。
不过青铜器的大宗,得追溯到中原一带,所以在中原青铜文化传播到湖南、重庆等当时的边远之地前,在离中原政权更近的地方已经有了十分惊人的发现。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在汉中盆地中部,自夏起即为褒国统治中心,至周褒国发展为“南国领袖”,盛极一时。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合早期人类居住,因此在苏村、五郎庙等地分布着较多的古文化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城固县博物馆收藏了好几个形制浑厚的青铜尊。这些尊虽然在博物馆中被统称为兽面纹青铜尊,但还是略有不同。

兽面纹铜尊(城固县博物馆藏)
1964年,城固县原公镇宝山苏村出土的一款兽面纹青铜尊,通高39.2厘米,口径37厘米,腹径26厘米,腹深29.3厘米,圈足22.8厘米,重5.871千克,喇叭口,颈较高,折肩,腹壁稍有斜直,圈足较高,足向下端斜出,足上部有等距的三个方形镂孔,颈下部饰三道凸弦纹,肩部装饰有云雷纹,以及等距的浮雕的三羊首,羊首下饰饕餮面,并填以云雷纹。
饕餮纹来源于怪兽饕餮,这是一种食欲旺盛、贪得无厌的凶猛神兽,但这种神兽在古代却被雕刻在各种器具上,用以辟邪,用以通灵。所以,尊,也在饕餮纹的装饰下,多了上通天地、下达人民的介质之功。
苏村出土的这款青铜尊外形偏大,有点像今天用陶瓷或玻璃制成的放在客厅玄关的大敞口花瓶,或许当时也是作为陈设摆出来的。
1975年,莲花办事处五郎庙村出土了一款兽面纹铜尊,比前者略小一些。器皿敞口,敛颈,圆肩,鼓腹,圜底,圈足,颈部装饰有两道弦纹,肩部装饰夔纹与牛首,腹部装饰三组饕餮纹,足部装饰夔纹,圈足上有三个椭圆形镂空。器物通高24厘米,口径17.6厘米,足径13厘米,足高4厘米,重3.3千克。
此外,1980年龙头镇龙头村出土的兽面纹铜尊与2014年莲花办事处湑水村出土的兽面纹铜尊,两者均表现为侈口,喇叭形高领,窄肩,下腹内收,高圈足。
城固县的这几款青铜尊原都是窖藏在土地中,因为什么缘故而窖藏还没有标准的说法,但其保存十分完好,在“金之重地”的城固,其铸造精良、纹饰独特让人过目难忘。这种兽面纹尊应该是当时比较普及的样式,非常流行,在当时仍是奴隶社会的巴蜀地区也有类似的作品,如今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都能看见类似的兽面纹尊。
看着这样的尊,不由得联想起尊贵、尊重等词,顿觉这些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又寓意丰富,中国人遣词造句又是何等的质朴、聪明。这尊的形象和引申义,就是从这体形的沉、重以及工艺的威、灵而来。
在城固以东的汉中洋县三村出土了青铜尊一件,其尊肩、尊腹相接的地方装饰有三个等距离宽的高浮雕牛首,威严肃穆;其肩与腹上部装饰有夔纹。
与汉中毗邻的四川,也有青铜尊出土。举世瞩目的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有三牛铜尊和三牛三鸟铜尊各一件。
东部的安徽也有不少青铜尊精品。安徽博物院藏有几款青铜尊,总体而言比城固县的高大。
一款是1957年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月牙河出土的商代尊。此尊高47厘米,口径39.3厘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兽首,兽首间用扉棱分隔。肩饰云纹,腹饰三组浮雕兽面纹,器内壁随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个“十”字形镂孔。
而另一款龙虎纹青铜尊在画面设计上更为直接,突破了饕餮这种勾勒性的线条,采用了浮雕方式,将青铜尊的造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款龙虎纹青铜尊通高50.5厘米,口径44.7厘米,重约20千克。
龙虎纹铜尊的纹饰图案精美绝伦,它的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了三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龙首的额部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龙虎纹青铜尊的腹上饰有三组相同的“虎噬人纹”,中间为凸出器表的立雕虎头,两侧展开双身,虎尾下垂,饰条纹。虎口下呈人形,双臂向上屈伸,两腿向下蹲,虎作食人状。两组虎尾下饰以扉棱为鼻而组成卷云角、上卷尾的连体兽面纹。骇人的纹饰配上灰绿的锈色,更凸显龙虎纹青铜尊的神秘庄重。龙虎纹青铜尊现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它为高圈足,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孔,下饰椭圆目的兽面纹。这种可怕的食物链画面,是早期人类对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的理解,也希望此绘画有辟邪之功用。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尊虽然是呈现方形或圆形,显示地位与权力,但也有动物形状的。那是因为在春秋后期,作为祭祀用品的尊,渐渐地走下了祭坛,走上了餐桌,尊的造型也发生了改变,比如禽尊、牛尊、象尊、虎尊、鹰形尊等,都是直接按照动物的形状制作青铜尊。因为造型可爱,放在餐桌中,既有青铜的庄重,又增加了情趣,这些改良尊,可以说十分的接地气了。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有一款牛尊,造型为母子牛。一头青铜大牛直立作为装载容器,小牛站在大牛背上,温情脉脉,而小牛站立的地方正好是活动门,打开便可装载酒或供品。所以小牛既是艺术品,又是把手工具。
1997年出土于重庆巫山的青铜雁形尊也和上述的母子牛尊有异曲同工之美。雁呈卧姿,长颈,身上的羽毛雕刻细密,精致。表面残留鎏金,现在已经斑驳。经考证,这款雁形尊是西汉时期铸造的。在大雁背上有一个盖子,可以打开,盛装酒或食物。
并不是所有的动物尊都能装酒,比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鸟形尊。它于2002年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墓地,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通体长28厘米,宽16.8厘米,高29厘米。
此尊整体呈鸟形,活灵活现,具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全身雕刻有细密的羽纹,并镶嵌绿松石,精美耐看。青铜器中的尊本是酒器,但奇怪的是,这件鸟形尊除嘴外无孔出入,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但其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匪夷所思。这款尊也展现了巴人丰富的审美情趣、精妙的工艺水平和高超的铸造技术,堪称艺术精品。

青铜鸟型尊背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青铜鸟型尊头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春秋青铜龙耳尊(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则有一款龙耳尊,采用折中方式。这款春秋早期的青铜尊高39.1厘米,口径35.4厘米,底径32.2厘米,重29.05千克。
敞口,细颈,广肩,鼓腹逐渐内收,平底置圈足。两侧饰龙形把手,龙首回顾,尾上卷,四爪与器身相连。肩饰斜角雷纹,器身主体布满横向沟纹,纹饰风格都不是中原器型上所常见的。这款尊既用到龙的造型和寓意,又保持了尊更直接的实用功能,二者的结合十分完美,可谓大气又精致。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也出土了两件成对青铜鸮尊,器身铭文“妇好”,整体呈站立鸮形。鸮在商代被认为是一种神鸟。青铜鸮尊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这件器物也多次出现在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中。如今一款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款藏于河南博物院。
细数青铜尊,竟然有亦庄亦谐之美,青铜斑驳,鎏金闪烁,历史的吉光片羽,诠释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易数之美,角逐之美,庇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