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来爵往

父癸爵
在现有的考古发现中,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一直有延续,西周早期以降逐渐衰落。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不少青铜爵,是作为酒器来使用的。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加官晋爵,人生乐事。众人朝贺,好酒相庆。这是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故。
进(晋)爵,在现代汉语中和加官是一个意思,但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也可能是另一个意思,即举杯敬酒。
在现有的考古发现中,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一直有延续,西周早期以降逐渐衰落。河南、陕西等地出土的不少青铜爵,是作为酒器来使用的。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这种形制也比较像今天饭桌上的分酒器,豪饮者也可直接当作酒杯。
爵的精致和贵重,决定了能用得起爵的人不是平民,尤其是在阶级等级分明的夏商周。那么使用爵的,自然更可能是达官贵人以及帝王宗亲。
其实想一想,古时人被封官,现代人职场受提拔,都要举杯庆祝。看来这无形中千年不变的文化,倒是延续得很好,没有强迫,纯粹是发自本心的高兴——是否真正从人性出发的,才会延续千年呢?
后来,爵发展出了不同分支,贵族的封号出现了“爵”,于是又有了更为直接的爵位、封爵一说,而作为青铜酒杯的爵,慢慢被掩埋在尘土中。但到一些地方博物馆去转转,会发现爵的本尊正精致地摆放在那里呢。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一款兽面纹爵,是1980年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村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铜爵。该爵束腰,圆身,深腹,平底,底下有三只足支撑,流上有两柱。其腹部装饰有饕餮纹,上下界装饰有联珠纹。通高17厘米,腹深10厘米,口宽7厘米,流长6厘米。
这款爵的形态虽然相对简单,但饕餮纹昭示了其铸造的时代。
饕餮纹是商及西周早中期最为流行的一种纹饰,其基本形状是一只狰狞可怖的怪兽,结构比较抽象化和公式化:中间是鼻梁,鼻两侧是两只巨大的眼睛,眼睛下面有相对且上弯的勾纹,形似巨大的吞口和獠牙,摄人心魄,吞口两边有时有锐利的爪子,角在眼睛的上面,如果有身体或尾巴就在眼睛两边左右对称展开。作为奴隶制集权的需要,当权者需要通过对某种神灵的宣扬来控制民心,而饕餮纹则十分妥帖地表达了这种需要。殷商礼器的政治威慑和辟邪之功,在此可见一斑。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有一款类似的兽面纹青铜爵。该爵束腰,深腹,底下有三只足支撑,流长上有两伞状柱。不过这款爵有把手,把手上有羊头,其腹部装饰有饕餮纹。从造型上看,这款爵有明显的中原特色,展馆里只有这一款。
不过在陕西大地上,爵的出现并不孤单,光有名有姓的爵,就数得出不少。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就还收藏了西周时代的父癸爵。此爵长流有尾,椭圆形腹,口沿上一对菌状柱,腹内侧有牛首鋬,三条三棱形锥足。柱顶饰涡纹,腹饰兽面纹。鋬内铸铭文四字,铭文释文为“禾子父癸”。还有一款史迹角,属于西周早期的饮酒器,与爵形似,圆底,三棱尖足。盖、腹饰顾首夔纹,器口沿下饰蕉叶纹。盖内铭文“史迹作宝尊彝”。这款酒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有盖子,可起到保暖的作用,在冬天的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巴部》中,如此记载爵:“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可见,爵是富贵者欢乐的载体,已经在汉朝人那里得到了定论。
既然是礼器,则有祭祀之功,向天地宗亲敬上一杯酒,借爵之存在,促进人神交流,保我族辈安然富贵。祭祀完后,再用于日常生活,遇到红白喜事、金榜题名、良辰佳景之时日,在主人和贵宾面前摆上青铜爵,那是一杯足尽欢,人生喜相逢。这也是不少“小件”青铜酒器承载的双向功能。
上海博物馆也馆藏了几款形制独特的青铜爵。

夏代管流爵(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亚其爵(上海博物馆藏)
比如一款夏代晚期的管流爵。爵高20.6厘米,口长16.3厘米,重0.89千克。
器身呈扁圆形,敞口,口沿中间凹陷呈弧形,两端如燕尾尖锐上翘。长颈,颈上装饰弦纹三道,其间有或疏或密的两行乳钉纹。颈下部一侧有一斜置的管形流,因此命名。流上有两个方折形装饰,一面口至颈底部置一宽把手。颈下接外鼓的假腹,上有圆孔数个。三足残缺,从断面推测应为三棱形足,并据陶爵复原。整件器物的装饰朴素而有致。此爵是现存夏代晚期少数青铜容器中器形最为奇特的,非常罕见,估计应该是明确的分酒器,而不是酒杯。如果有好酒之徒直接举爵啜饮,那样子才难看呢,而且也会气恼万分,毕竟管流的设计太细。
而另一款有铭文的,商代晚期的亚其爵,则是主流爵的样子,不过在纹饰上更为精致。爵高20.1厘米,通长16.8厘米,重0.625千克。
流与尾上翘,流根部有较高的菌形柱,深腹圆底,腹部两侧有棱脊,一侧有兽首把手,三个棱形足向外撇。流与尾及口下饰有蕉叶纹,腹部饰有分解的兽面纹,颈饰三角形纹。主要纹饰分为三层,以雷纹为底纹,突起的主纹上面还饰有细雷纹,极为精致。把手内侧铸铭文“亚其”两字,因此命名,“亚”为职官名,“其”为家族名。
可不要小看了这酒器。贵族生前会根据拥有爵的多少,来判定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比如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墓里,就出土了40件青铜爵。
不过,号称“华夏第一爵”的,是如今藏于洛阳博物馆的夏代乳钉纹青铜爵,1975年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款爵高22.5厘米,流、尾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针状双柱矮小,细腰,瘦腹,扁带状扳,三足鼎立。
腰腹正面装饰一排乳钉,共五颗,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乳钉纹青铜爵,是出土的唯一一个带花纹的铜爵,造型优美飘逸,被誉为“华夏第一爵”。根据文献考证,在祭祀时,统治者将香料、美酒等放入铜爵中,再通过加热后冒出的香气和烟雾,与神灵进行交流。

乳钉纹铜爵(洛阳博物馆藏)
其实,在古代酒文化中,除了爵,还有角、斝、觚、觯、觥等20多种酒器。在夏代,饮酒还是王室贵胄的特权,青铜器因为稀少而珍贵,自然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青铜爵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好爵相伴,贵若黄金。这种爵来爵往的饮食文化,是富贵名望的占有彰显,也是人情世故的通透练达。
好东西要分享,这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灌输的教育理念,而爵,似乎早在千年之前,就不自觉地承担了这样的使命,源远流长。虽然春秋以后,青铜爵开始式微,但后世朝代如明、清因追慕古风,亦有不少仿品。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收藏了一款清代仿商代的兽面纹青铜爵。该爵束腰,圆身,深腹,平底,底下有三只足支撑,流长上有两柱。其腹部装饰有饕餮纹,从形制上看是典型的中原地区的爵。此时还有一些制作精良的陶瓷爵出现,保留古典造型的同时多了几分温润与柔和,爵中好酒一饮而尽,清风明月之际,追溯旧贵族的风雅,在亭榭楼台间婉约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