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雨水

科普//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也是立春后的第一个节气。此时斗柄指寅,太阳到达黄经 330 度,交节时间点对应的公历日期一般是每年的 2月 18 日至 20 日中的一天。因气温回升,冰雪消融,降雨增多,故名雨水。

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的形式上,由冬季降雪转变为春季降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九九歌》有“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就是说这时冰雪开始融化,河面逐渐解冻,天气回暖,大雁从南方归来。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情况的节气。

节气三候

中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初候,獭祭鱼;二候,鸿雁北;三候,草木萌动。”初候时,冰河解冻,河中的鱼儿自由游动,时而浮上水面,水獭也开始捕鱼了。水獭将捕捉到的鱼摆在岸边,就像陈列的祭品一样。雨水节气五日后,南迁越冬的大雁,因为气候转暖,也成群结队地飞回北方来了。所谓“润物细无声”,经过春雨的滋润,再过五日,草木也开始抽出嫩芽,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气候特点

雨水时节,正处于数九天“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时候,此时冰河自南向北逐渐开化,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由于北半球日照时间和强度的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温暖的东风渐渐吹散北方的冷空气。从气象学上来说,雨水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回升到了 0℃以上。比如,黄淮地区日平均气温在 3℃左右,江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也在 5℃以上了,而华南地区的气温则普遍维持在 10℃以上。

雨水节气,也取名于此时的降水量的增加,但这一时期的降水主要还是小雨或毛毛雨。此时,华南地区已然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河水渤渤,各种作物都受到雨水的滋润。此时降水量一般为全年的 30%左右,雨量充沛。但华北地区仍然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春天风大干燥,雨水较少,降水量一般为全年的 10%左右,因而常常发生春旱。

气候农事

雨水节气,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气候变化较大。黄河以北地区仍然处于下雪少雨的季节,大多数的日子里天气依然较冷,所以农民们要重视牲畜的管理,预防疫病。所谓“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经过春雨的滋润后,土壤湿润,适宜作物生长,农民主要忙于给麦田除草,追肥灌溉,此外还要关注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给果树剪枝。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处于南方,天气就要暖和得多了,农民们主要是关注油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生长管理,同时为春耕做好准备。西南各地的农民也早早做好了春耕生产的准备,开始中耕培土。所谓“麦浇芽,菜浇花”,农民抓紧在麦田追施拔节肥,在油菜地追施苔肥。有些地方则开始种植马铃薯等作物。

雨水时节,油菜、冬麦等越冬作物普遍返青生长,对于水分的需求十分紧迫。所谓“春雨贵如油”,一场恰到好处的降水,有利于促进庄稼的生长,也预示着农民们能有个大丰收。但雨水节气的天气变化不定,降水量并不能准确预测,一旦降水过量,也会出现“春水烂麦根”的现象。因此,农民在做好作物的追肥灌溉的同时,也要及时清沟理墒,为排水防渍做准备。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于作物的生长也有着重大影响,农民们还要做好作物的防寒、防冻工作,避免造成损失。

◆清董诰画二十四番花信风

雨水二候 杏花

雨水三候 李花

民俗文化

雨水节气,对应的农历日期一般在正月十五日前后,而正月十五正好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也称“灯节”,是汉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闹花灯、逛灯会、猜灯谜、耍龙灯,男女老少都陶醉在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中。

中国的制灯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青铜器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各种各样精美的灯具。从早期的宫灯到后来的花灯,灯具逐渐成为节日里营造氛围的重要角色。赏灯的活动在中国很多节日中都有,但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最盛。元宵节一般从正月十三日“上灯”开始,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八日为“落灯”。雨水节气一般正好在春节的结尾,因而元宵节的前后都十分热闹,节日的庆典也相当隆重,并且在古代皇帝的倡导之下,元宵节的灯会也越办越繁华。

《隋书·音乐志》中就有记载元宵节时宏大的场面:“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中唐以后,元宵节的灯会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活动形式与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唐朝时,元宵灯会中增加了杂耍技艺,在当时的京城还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异域特色的杂耍表演。到了宋代,人们兴起了在灯会里猜灯谜的玩法,《梦粱录》中就记载:“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诗谜、字谜……”人们在张挂的灯笼下附上谜语,供路人猜测赏玩。明代时,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的活动。各式各样的元宵节活动,受到了各个阶层的欢迎,既丰富了活动内容,也渲染了节日氛围。

除了元宵节,还有不少民俗活动,比如填仓节。《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享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填仓节分“小填仓”与“大填仓”,节日期间,人们会大吃大喝,搬运填仓、点灯祀神、祭奠仓官,表达对仓神的感激之情,祈求一年粮丰仓满。此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着各自的民俗与节日,比如四川部分地区,民间流行在雨水节气时,出嫁的女儿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称“回娘屋”;父母在这一天还会给孩子认干爹干妈,称为“拉保保”。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庆祝雨水节气的习俗。

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

唐·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 盈浦屿,归雁 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朝大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元氏长庆集》《莺莺传》。

主旨

该诗通过写春雨、归雁、云色、花影等景物,描绘出了雨水时节如诗如画的绝美风光。

注释

①祭鱼:雨水节气三候之“初候,獭祭鱼”。《礼记·王制》:“獭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陆游《子遹读书常至夜分作此示之》有“夜灯咏史虫吟草,朝几陈书獭祭鱼”之句。孟浩然《早发渔浦潭》有“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之句。雨水之后,天气转暖,冬季潜于水底的鱼开始游动,这时的鱼腹中无籽且非常鲜美,正是捕捞的好时节。古人一般不提倡鱼腹中有籽时对其进行捕捞,谚语有云:“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籽在腹中。”

②归雁:归来的大雁,指春天变暖,秋天飞到南方过冬的大雁再飞回来。苏轼《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云:“春风欲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陆游《病中简仲弥性唐克明苏训直》云:“心如泽国春归雁,身是云堂旦过僧。”大雁被古代文人赋予了太多的意象。鸿雁传书,传的是书,寄的是情。大雁也是情感专一的象征,《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念念不忘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便出自元好问的一首《雁丘词》。这首词的创作缘起是,作者去并州参加科考,道遇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元好问感其忠诚,因买葬之,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诗里诗外

元稹在诗文方面均留下了值得称颂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诗歌方面,大家所熟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就是元稹所写的《离思》中的一首。这首诗是用来悼念亡妻韦丛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痴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妻子过世的这一年——元和四年(809),元稹在奉命出使蜀地时与才女薛涛相识,后来还产生了一段热烈的感情。薛涛大元稹十一岁,而且是一名歌伎,为了前途考虑,元稹最终没有娶薛涛,而是在妻子亡故不到两年就在江陵府纳了妾。

元稹的诗文之所以感人,也许与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不可分割,他爱得炽烈但又足够理性。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唐传奇《莺莺传》便是元稹以自身为原型创作的一个悲剧故事。崔莺莺的原型是元稹的一个远房亲戚,元稹曾在普救寺救过她。“莺莺”对年少英俊的元稹由好感逐渐产生爱意,元稹对才貌双全的“莺莺”也是爱慕有加。于是在“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定终身。元稹离开时自然是万分不舍,百般承诺,答应一定会去找她。然而后来为了仕途,元稹还是违背了誓言,娶了权贵韦夏卿之女韦丛。因此,注定了“莺莺”只能是一个悲剧。

下一章

复制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登录

加入书架

批注

保存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的都只是拼尽一生的力气去活着的人生,也许在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发现变成了自己不曾想…

logo

掌阅AI阅读助手

掌阅AI阅读助手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海量优质出版物融合,构建出卓越的语义理解、内容总结和信息抽取能力,意在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使用知识。

知道了

15.33%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字体

笔记

  • 护眼

    翻页方式

    覆盖
    滑动

    行间距

字体选择

细字体

字体设置

系统默认

细字体

加粗字体

《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

丁捷

共31章
努力加载中...
目录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暂无划线,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批注,阅读页面长按可添加
暂无书签
划线
批注
书签
编辑
回复
删除
复制
取消
大图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