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科普//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最早被使用的节气之一,因此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利用土圭观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出了冬至和夏至,并将冬至和夏至之间圭影长短和一半的一天确定为春分。斗柄指卯为春分,春分日,太阳到达黄经 0 度,交节时间点对应的公历时间为每年的 3 月 19 日至 22 日中的一天,此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之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继续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因此在古代,春分也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气,《尚书·尧典》将其称为“日中”。周王室有专门掌管天象的日官,地位较高。日官利用土圭测量日影,通过观察日影,寻找日月运行的规律。春秋时期,人们已会利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确定二分、二至这四个节气。春分这个节气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将一天时间等分,白天和黑夜都是 12 个小时,该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各地昼夜时间几乎相等。《明史·历一》中记载:“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二是指古时候将立春到立夏确定为春季,而春分正好在春季的中间,平分了春季。也就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记载的:“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外,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之后,日落渐晚,方位逐渐向西北偏移,白日渐长,黑夜渐短。
节气三候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在春分日后,北方的天气变暖,因此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就从南方飞回来了。在人们眼中,春燕也成了春天的使者,它们衔草含泥筑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五日后,随着气温的快速回升,降雨逐渐多了起来,下雨时伴随着阵阵雷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春天阳气盛而发声,所谓“春雷不响,雨水不畅”,只有春雷越响,雨水越充沛,才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再五日,由于雨量增多,遍地春雷,闪电开始出现了,人们常常可以看见凌空劈下的闪电。此外,在古人眼中,如果春雷不响,则预示着诸侯国会失掉百姓;如果不出现闪电,则说明君王没有威严。
气候特点
春分一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我国平均气温才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此时,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 度以北的地区,全国平均气温已稳定达到 0℃以上,华北地区、黄淮平原以及江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达到 10℃以上,已经进入温暖的春季。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大幅度回升,冻土层已完全融化,土壤的透气性良好,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春分时节,正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时候。按照现代农业科学的研究,当日平均气温在 0℃以上时,便进入了农耕期,适宜播种;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0℃以上时,便进入了积极生长期,此时各类农作物都进入了积极生长阶段。
气候农事
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处于农耕期的末期和农作物积极生长期。此时,北方地区小麦茁壮生长,正在拔节,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说法。因为春季风多且风大,土壤容易跑墒,这时农民一定要及时施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尤其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由于降水依然较少,还需做好抗御春旱的准备,并注意防御晚霜冻害。春分时节,我国南方地区早已是一派繁荣春景,越冬作物普遍进入了春季生长阶段,温暖的气候和适宜的降水也十分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播种。西南地区,除了要做好播种工作外,还需做好冬小麦、油菜的追肥和灌溉,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华南地区,由于春分前后常常有冷空气入侵,造成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所谓“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此时一定要注意天气的变化,做好小麦防冻工作。此外,依据气候规律,春分过后,江南地区的降水将继续增多,进入春季的“桃花汛”期,因此,南方的农业生产仍需要做好排涝防渍工作。
此外,春分时节也是植树造林的绝佳时期。所谓“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栽不妥,再栽难成活”。这一时期气候温暖、降水增多,十分有利于树苗的存活,因此,农民也要抓住时机,积极栽种。
民俗文化
春分除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提示农时的节气外,还是一个独立的传统节日。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春分这一天。早在周朝时,就有了春分祭日的仪式,《礼记》载:“春分时‘祭日于坛’,此俗历代相传。”《管子》中就记载了春分日天子立坛祭日的活动。春分这一天,天子要穿着青色礼服,戴青色冠冕,插玉笏,配玉鉴,与皇亲贵族及大臣们一起,从都城向东四十六里,立坛祭祀春分的太阳。同时,天子还会在春分这一日颁布一系列的春政。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还有专门的大臣主持致祭事宜。《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如今北京朝阳门外东南的日坛,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太阳的地方。
◆清董诰画二十四番花信风
春分二候 梨花
春分三候 木兰
当然,民间也有各种祭祀活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春社。古代人们将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叫“社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祭祀社神。社神又称土地神,古代人们会在春社日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农业的丰收。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先民们都是靠天吃饭,因此,每逢春耕之时,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天地诸神的保佑,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与春社对应的还有秋社,即在秋收之后,再次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感谢“天”“地”的恩赐。中国民间的春社活动,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是十分重大的事情,关乎着一个村子这一年的丰收情况,往往是以村子为单位,全村共同举办,因而又称“村社”。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了春社热闹的场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除了祭祀天地以外,在春分日这天,家家户户还要扫墓祭祖,称“春祭”。扫墓前,要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从杀猪、宰羊献祭开始,再由鼓手吹奏乐曲,由礼生念祭文,并带引着行三献礼。扫墓的队伍往往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一般是全族人或全村人一起出动,规模十分庞大。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的坟墓,之后再分房扫祭各房祖先的坟墓,最后是各家扫祭家庭私墓。这一祭祀活动时间长,规模大,一般从春分日开始,要一直延续到清明。
春分日有立蛋的习俗,立蛋也称竖蛋,俗语有“春分到,蛋儿俏”。立蛋一般选择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小心翼翼地将其在桌子上竖起来。据说春分这天容易将蛋立起来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分这天,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
除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在春分日这一天,民间还有各种有意思的民俗,比如吃春菜、送春牛图、粘雀子嘴、踏青、放风筝等。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使得繁忙的春耕时节更加热闹,也象征着一年的新生活的开启。
春分
日月阳阴两均天,
玄鸟 ① 不辞桃花寒。
从来今日竖鸡子,
川上良人 ② 放纸鸢。
刘长卿,字文房,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春分时的景象和竖蛋、放风筝的习俗活动。
注释
①玄鸟:指燕子。燕子被称为商朝的始祖,《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殷本纪》:“简狄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古时将春分分为三侯:“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也就是说春分时,燕子从南方飞回了。
②良人:古时常被用作夫妻间的尊称,后多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这里指平民百姓。《诗经·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李白《子夜吴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里的良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白居易《道州民》:“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这里的良人就是指平民百姓。
诗里诗外
刘长卿虽出身官宦人家,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后终于考中进士,却又两度遭贬。也许与其经历有关,刘长卿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荒村水乡之景,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由于诗中常出现荒凉景象,“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掩扉即闭门之意),因此,刘长卿也被称为“闭门诗人”。
这首《春分》与刘长卿一贯的格调不同,写春天燕子归来,桃花初开,人们在河边放风筝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