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科普//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取天地清明之义。此时斗柄指乙,太阳到达黄经 15 度,《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在农历三月,所以又称“三月节”,是一个反映物候的节气,交节时间点对应的公历日期一般在 4 月 4 日至 6 日中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而到了清明时节,气温上升,生气始盛,天气清净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岁时百问》中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节气三候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牡丹华;三候,虹始见。”在清明的第一个五天里,可以看见桐树开花。在我国黄河流域,桐树通常指的是泡桐树,泡桐树开出的是淡紫色的花,香气沁人心脾,不早不晚,恰赶上了清明时节。桐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的意义,人们认为如果桐树不开花,则当年必有大寒,这一物候也是对未来天气的预知。再过五日,喜阴的田鼠因为天气转暖,阳气日盛而躲回洞穴之内,而喜阳的鸟却开始出来活动了。 在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人们看到田鼠消失不见,而 鸟却多了起来,误以为是田鼠转化为了 鸟。“田鼠化为 ”也说明清明时节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接着,牡丹也开花了。到了第三个五天时,就可以在雨后的天空看到彩虹出现。“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清明时节雨水较多,雨后的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美丽的彩虹。彩虹的出现,标志着时间进入了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季春。
气候特点
到了清明时,就进入了春季的最后一个月,这个时候,除了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了12℃以上。北方地区气温回升较快,降水相对较少,干燥多风,因而以沙尘天气居多。江淮地区,冷暖变化较大,伴随着雷雨天气,导致降水增多,气温时有下降。而此时的江南地区,正是一片“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气温升高,降水充沛,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中国许多地区开启了大面积的播种期。
需要注意的是,清明虽然已经是季春时节,气温普遍升高,但天气情况仍然变化不定,时不时会有寒潮过程出现。尤其是北方地区,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小麦、林、果等的生长影响较大。因而,在繁忙的农事中,农民仍然需要把握农时,抓住“冷尾暖头”的天气,抢晴播种。
气候农事
清明时节的气温和雨量十分适合春耕春种,因而在农事的安排上,清明是一个关键期。对于许多越冬作物来说,此时正是生长的旺盛时期,比如,此时黄淮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金灿灿的油菜花也已经开放,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小麦则进入了拔节期。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对于瓜、豆等农作物来说,清明正是播种的好时节,农民需抓紧时机,及时播种。而华中地区,由于天气回暖,气温已经达到 12℃以上,因此,棉花的种植也要及时安排,正所谓“清明前,好种棉”。清明大面积的作物耕种对于雨量的需求十分大,因此要做好保墒,保证作物用水的供应,同时针对清明期间时有寒潮出现的情况,还应做好防寒、防冻的工作。
清明温暖的气候与充沛的雨水,能极大地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因此“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农民除了田间地头的耕作,还应积极植树造林。“梨花风起正清明”,这个时候正是各种果树的授粉期,盛开的花儿吸引来蜂蝶,果农此时也要做好人工辅助授粉的工作,提高坐果率。在南方的山坡上,茶树进入了抽芽期,此刻要做好茶树的病虫防治工作;已经开始采茶的区域,则要做好科学采摘工作,以确保新茶的品质与产量。
民俗文化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冥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在清明节的前两日或一日还有一个节日,即“寒食节”。《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这一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只吃现成的食物,因而称“寒食”。寒食节本是远古人在春天“改火”形成的习俗。“改火”是指每年将使用了一年的火种熄灭,重燃新火以图吉利。后来民间演变成了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介子推流亡列国,公子重耳饥饿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公子重耳食用。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晋文公,封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隐居绵山。经过旁人的提醒,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焚山以逼介子推下山。结果,介子推宁可与母亲一起被烧死也不肯下山受封,晋文公因此懊悔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便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所有人家都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
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汉代时,人们称寒食节为“禁烟节”,这一天百姓家里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王侯大臣家里。山西民间在“禁烟节”期间还会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唐代时,寒食节还盛行扫墓,以悼念故去的先祖。为此,朝廷还特意规定了假日,方便官员们祭祖。开元年间,朝廷规定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到了贞元年间,寒食、清明的假期增加到七天。宋代时,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文昌杂录》中就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我国古代清明节和寒食节都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后来两个节日便逐渐合而为一,变成了一个节日,甚至还有“寒食清明”的说法。此外,除了扫墓祭祖外,寒食节与清明节的许多习俗都是一样的,比如踏青、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寒食清明流传至今,禁火、寒食等习俗几乎已不在,但扫墓祭祖等习俗依然保留着。
清明节作为重大的传统春祭节日,是在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内容的基础上而流传下来的。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这一节日的两大习俗。清明节作为我国三大鬼节之一,扫墓祭祖的习俗在各地都比较流行,规模较大,过程也较烦琐,整个节期较长,一般要持续二十天左右,很多地方从春分时就开始了。祭祖活动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在家或祠堂祭祀祖先,二是上坟或扫墓。陈文达《台湾县志》记载:“清明,祭其祖先,祭扫坟墓,必邀亲友同行,妇女亦驾车到山。祭毕,席地为饮,落暮而还。”
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的习俗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蹴鞠等娱乐活动,此外清明还流行吃青团子、吃馓子、吃清明粑、采食螺蛳等习俗。
清明日
清娥画扇中,春树 ① 郁金红。
出犯 ② 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③ 。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文思敏捷,考试时,常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
主旨
这首诗描述了清明时节,万物复苏,人们外出踏青的喜悦心情。
注释
①春树:指桃树。
②犯:踏青,清明节有踏青习俗。刘禹锡《竹枝词》:“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③宫:指庭院里的房子。在秦始皇之前,豪华的房子皆可称宫,后来逐渐演变为皇宫的专用词,特指帝王之宫,也可作为普通房子、居室的通称。韩愈《太原府参军苗君墓志铭》:“遗资无十金,无田无宫以为归,无族亲朋友以为依也。”这里的宫就是指普通的房子。
诗里诗外
温庭筠才思敏捷,堪比七步成诗的曹植,《唐才子传》载温庭筠“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其“每赋一韵,一吟而已”,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又载其“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称其为“温八吟”“温八叉”。温庭筠的聪慧超乎常人,由此可见一斑。
温庭筠诗词俱佳,但以词著称,词作辞藻艳丽、精妙绝伦,其本人也被誉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的词有一种朦胧、意境迷离之感。《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词中意象丰富,从水精帘、颇黎枕、鸳鸯锦,到江上、雁飞,再到藕丝、人胜、玉钗,空间上跳跃广,且没有明显的逻辑规律,读来意境隐曲,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