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
科普//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反映的是降水现象。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有“雨生百谷”的意思。《群芳谱》曰:“清明后十五日为谷雨,雨为天地之合气,谷得雨而生也。”此时寒潮已经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田中的各类作物正处在生长旺期,急需雨水的滋润,而谷雨时节充足、及时的降水非常有利于各类作物的茁壮成长。谷雨的“谷”并非指稻谷,而是古代百谷的统称,即农作物的统称。因此,谷雨前后的降水对农民来说,是预示着农作物丰收的吉兆。《管子》曰:“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
谷雨时节,斗柄指辰,太阳到达黄经 30 度,交节时间点对应着公历中每年的 4 月 19 日至 21 日中的一天。谷雨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时见彩虹,蚊虫开始活跃。
节气三候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刚开始的五日里,因为气温升高,相应的水温也增高了,已经可以满足萍草的生长需要,因而可以看到水池内的浮萍出现。再五日,就会看到鸠鸟在枝头“咕咕咕”地鸣叫,还会用喙梳理着自己的羽毛。因为鸠鸟与布谷鸟的叫声相似,古代人们往往误以为鸠鸟就是布谷鸟,因而又有布谷鸟催农民播种(布谷)的说法。再过五日之后,就会看到戴胜鸟在桑树丛中飞来飞去。戴胜鸟的出现也意味着桑树生长的繁盛,对于养蚕的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物候征兆。
气候特点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已是暮春时节,时间进入了 4月下旬,因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已经达到 20℃以上,华南地区甚至会有一两天出现 30℃以上的高温,一些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已经进入夏季。
所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也意味着谷雨时节的天气已经转为稳定的温暖气候,地面阳气旺盛,开始多雨。尤其是南方地区,一旦冷暖空气交汇,便会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此时的南方地区正处于春雨期,但北方地区则可能处于春旱期,降雨量也由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逐渐递减。
气候农事
谷雨前后,气候温和,降雨增多,对于谷物的生长影响较大。所谓“雨生百谷”,适量的降雨,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此时的冬小麦正处于抽穗扬花期,玉米、棉花也在幼苗期,这些作物都需要充足的雨水滋润以促进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是春耕时节的又一次珍贵的雨期,“春雨贵如油”,但雨水过量或者雨水过少都不利于农作物提高产量。因此,多雨的南方地区,要以防治春涝为主,而少雨的北方地区,则要预防春旱,加强灌溉,保障农作物生长的用水需求。
所谓“谷雨有雨好种棉”,依据农学研究,棉花的种植温度要在 12℃以上,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达到了这一温度。因此,“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即使是气温相对较低的华北地区,此时也进入了播种棉花的时节。如果下雨及时,土壤得到了湿润,棉花籽吸收充足的水分后,加上适宜的温度,很快便能发芽长出苗了。但如果遇到春旱,土壤没有雨水的滋润,土质坚硬,棉花的出苗时间也会延长,就会影响收获。此时,养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期。谷雨时的物候之一就是“戴胜降于桑”,繁盛的桑树叶为蚕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最好的食物,因而养蚕的人们也迫切需要雨水。在古代,遇上久旱不雨的情况,人们往往只能听天由命,常常会举行祈雨等活动,以祈祷上天布雨。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农民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水利设施实施灌溉,以保障农作物的用水需要,来获得丰收。
此外,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降雨增多,空气湿度大,是虫卵繁殖的旺盛时期,病虫害极易传播。因此,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也需重视。
民俗文化
谷雨是反映农田耕作的节气,因而大多数习俗都与农耕有关。比如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谷雨祭仓颉”的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而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据《淮南子》记载,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仓颉造字成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感动了玉皇大帝。当时正值民间遭遇灾荒,于是,玉皇大帝便命令天兵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以作为奖赏,人们因此得救。
仓颉死后,人们便把他安葬在他的家乡——白水县史官镇,墓门上刻了一副对联:“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人们还把祭祀仓颉的日子定为下谷雨的那天,也就是谷雨节。此后,每年的谷雨节,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仓颉庙都要举行传统的庙会来纪念仓颉,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会,场面十分隆重。祭祀仓颉的活动一般持续七至十天,庙会期间,人们除了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还会有扭秧歌、跑竹马、耍社火、武术表演等活动,以表达对仓圣的崇敬和怀念。
谷雨时节的习俗,除了祭仓颉,还有喝谷雨茶。谷雨时节,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尤其是南方地区,天气已经开始炎热,湿热的天气让人们喜欢喝茶,也更关注茶叶的生产。所谓“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清明时节的茶树还只是冒出了嫩芽,而在谷雨的时候,嫩芽已经长成鲜叶,品质上乘,产量较大,既是采茶的好时节,又是品茶的好时候。因此,谷雨“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好茶正是采于谷雨时节,雨前茶就是谷雨茶,又叫二春茶。相传,谷雨这天喝谷雨茶可以清火、辟邪、明目等。南方地区在谷雨时节采茶、制茶、交易茶、喝谷雨茶已成习俗。
对于渔民来说,谷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在山东沿海地区,每年都会举行谷雨祭海的活动,这一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谷雨时节,海水变得温暖,各种鱼类行至浅海水域,是渔民捕捞的大好时节。每逢谷雨这一天,渔民们就抬着猪头、饽饽等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进行海祭,以祈求海神保佑自己出海平安,满载而归。因此,谷雨节也被渔民们称为“壮行节”。“壮行节”一般要持续好几天,其间渔民们放焰火、唱大戏、敲锣打鼓,场面十分隆重。
谷雨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各种害虫开始活跃,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流行贴谷雨贴的习俗。为了减轻虫害,人们除了灭虫,还张贴谷雨贴以祈求除害纳吉。谷雨贴是一种类似年画的装饰,上面有各种图画、文字等,图画有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道教神符等,文字有“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
此外,谷雨时节,民间还流行吃香椿、赏牡丹、走谷雨等习俗。
白牡丹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 ① 寒。
家人淡妆 ② 罢,无语倚朱栏。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便出自其诗。
主旨
这首诗以佳人为喻,赞美白牡丹的素雅、纯净。
注释
①月魄:指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泛指月亮、月光。月魄一词出自《汉武帝内传》:“致日精得阳光之珠,求月魄获黄水之华。”清百一居士在《壶天录》卷上对月魄进行较为详细的记载:“日月合璧……旋见一红一黑者,大如车轮,并行而上,不差累黍。红者,炽若火毬,光华四射;黑者,色甚晦,暗如泼墨,盖即晦夜之月魄也。”
②家人:指佳人。淡妆:略施脂粉,指淡雅的装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晏殊《菩萨蛮》:“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诗里诗外
牡丹,色泽艳丽,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牡丹得到了广泛种植,赏花之风盛极一时。文人名士在赏花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赞美牡丹的诗篇。
牡丹之所以被称为“花中之王”“真国色”,与一个传说有关。唐朝时,女皇武则天在一个漫天飘雪的冬天,带着众人饮酒赏雪。园中银装素裹,甚是美丽,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点儿红梅点缀其中。于是武则天回到宫里,趁着几分醉意,挥毫写下:“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宫女们连忙将武则天的诏令拿到上苑焚烧,以让众花仙知晓。武则天的诏令让众花仙惊慌失措,赶忙商议对策。众花仙虽知武则天的命令不合时节,有违天规,但她们也不敢违抗命令。商议来商议去,众花仙已有违时开放的倾向。
依然大雪纷飞,天气寒冷。上苑中竟然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武则天闻讯大喜,亲自到上苑赏花,只见寒风中百花斗艳,但有一处仍十分荒凉,武则天十分不满,就问:“这是什么花?竟敢抗旨不遵?”原来是牡丹。武则天立刻下令将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
牡丹被贬到洛阳后,竟然枝繁叶茂,开出美丽的花朵。武则天得知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牡丹烧死。牡丹的花和枝虽被大火烧焦了,但大火过后,牡丹从根部又发出了新芽,长大后竟然开出更加娇艳的花朵来。人们对牡丹刚正的精神赞叹不已,洛阳牡丹也获得了“焦骨牡丹”“傲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也因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