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的全面腾飞,还得从加入世贸组织算起。2001年11月10日,历经15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加入这个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同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世贸组织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其成员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8%。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世贸组织在促进全球贸易增长,进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改善就业、支持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入世”意味着向外界宣告,今后将积极融入世界,与国际规则和惯例全面接轨,落实开放,承诺扩大市场准入。基于此,中国企业也得以分享全球化红利,“中国制造”将全面涌向世界市场。
果不其然,2001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旋即全面提速。这一年,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之名。
2002年11月,入世一周年,中国就成为全球吸引外资第一大国。
2003年,中国外贸增幅高达37.1%,全年进出口总值达到8512.1亿美元,其中工业制品占比87.36%。
在生产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一些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也开启了品牌扩张的步伐。2003年TCL收购汤姆逊,2004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海尔竞购美泰等事件,都成为海内外热议的焦点。
正当“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的时刻,国内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法治化、规范化的建设工作也传来利好消息。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这是私有产权保护在最高立法机关进行的基础性确认。
同年7月,中国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此举极大地释放了民营企业的外贸活力,有利于这些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真正“甩开膀子,迈开步子”。
这一时期,中国制造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越发重视整合全球的研发资源,提升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竞争实力大幅增强。200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12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增幅连续两年超过30%。与1995年相比增长7.8倍,年均增速24.3%。
“时来天地皆同力”,快马加鞭的中国制造业,迎来了高光时刻。2006年,中国制造业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0956亿美元。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制造大国。
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速连续20年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占全球的比例超过13%。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剧烈震荡,冲刺的步伐才有所放缓。幸而彼时全球范围内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贸易保护主义,应该说世贸组织这个“稳定器”功不可没,得益于其公正且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国际贸易基本面依旧运转正常。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7.8%,仍然保持高位。
由此可见,世贸组织倡导的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原则,既是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保险机制”,也是激励自由竞争的“赛马机制”。
中国汽车行业的壮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入世之初,人们普遍担忧汽车进口关税由入世前的100%降到25%,中国的国产车将饱受冲击。然而,2006年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的进口税率已降至25%,中国汽车产业仍然一派欣欣向荣,一路高歌猛进。
2001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不过234万辆,2009年已达1379万辆,8年增长近5倍,跃居世界第一。在竞争加剧的处境下,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五菱等中国车企主动适应市场,通过技术、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加速迭代,反而成功在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10年是中国入世的第10年,这10年,可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世界排名由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10年为期,成绩耀眼:
中国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跃居第一位;
中国贸易出口额在10年间上升了613%,出口占GDP比例最高达35%;
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当年达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中国入世是一个关乎国运的历史性抉择,它对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感言:“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能抓住一个机遇,他也许可以创造一大笔财富,取得一个很大的胜利,甚至赢得整个时代的大转折。”
正是在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19.8%,当年美国制造业产值为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19.4%,中国制造业反超美国。这标志着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征程之后,我国取得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