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式的提问方法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是华尔街投行进行理念大变革的时代,它们开始了一轮更新企业使命和部门理念的变革,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当时它们是否对德鲁克进行了研究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回头来看,它们所采用的管理理念其实就是德鲁克的方法论。
20世纪90年代初,我参加了一家华尔街投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在课上,教练提出了四个非常有冲击力的问题:
●人力资源部的业务是什么?
●人力资源部的顾客是谁?
●人力资源部的产品是什么?
●与人力资源部息息相关的合作伙伴都有谁?
如果你是人力资源部的一员,你会如何回答?
假设把人力资源部改成企业,答案马上清晰。这就是德鲁克经常提到的经典三问:
●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企业的客户是谁?
●企业的产品是什么?
但在人力资源领域,能够问出这四个问题,说明提问者在理念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人力资源部从事的是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是支持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是一个没有业务宗旨的部门。
在场的人纷纷讨论起来,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四个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第二个问题——“人力资源部的顾客是谁?”
有人说:“人力资源部的顾客就是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并不认同。因为长期以来,人力资源部都是企业的权力部门,而不是业务或服务部门。
反对者不同意“员工即顾客”的说法,他们反驳道:“如果所有员工都是顾客的话,那么企业让员工辞职,员工不愿辞职,企业不是违反了顾客的要求吗?”“如果员工(顾客)提出加薪,我们也要尽力满足员工的要求吗?”于是,支持者也开始犹豫了:“的确,顾客是上帝,员工怎么能是顾客呢?”
当然,反对者还不能从抽象的角度去看待“顾客就是员工”这件事。如果把员工看作一个抽象的“组织”,而非某个具体的人,这个问题其实说得过去。人力资源部的本质任务就是确保员工这个“组织”健康成长、发展,进行新陈代谢。
再看第三个问题:人力资源部的产品是什么?
大家的第一反应还是:人力资源部能有什么产品呢?人力资源部不是生产产品的部门,拟定的都是规章制度。不过认真思考后,有人提出,人力资源部的典型产品就是企业的激励方案、福利政策、招聘和培训等。如果你不把它们当作产品,你就做不好这些东西;如果你把它们当作产品看待,员工(顾客)的满意,就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动力。
就这样,讨论变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热烈。
到第四个问题时,在场的听众已经从认知上有所变化,再思考“与人力资源部息息相关的合作伙伴都有谁”时,答案就清晰了很多。
一家企业的合作伙伴大体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客户,第二类是股东,第三类是供应商,第四类是政府,第五类是社区。如果这家企业是金融企业,那还包括第六类合作伙伴,即监管机构。企业要想发展得好,前提是要把与这些合作伙伴的关系维系好,充分理解彼此的利益诉求和关注点。
而说到人力资源部的合作伙伴,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第一是我们的员工;第二是我们的管理层;第三是当地的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政府机构;第四是咨询公司和我们所在的社区等。
再回去思考第一个问题:人力资源部的业务是什么?人力资源部同样是有业务的,它的主要业务就是吸收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和为企业留存优秀人才。
至此,四个问题都讨论完毕。
这次新旧认知的碰撞给大家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对人力资源部的定位。通过这次讨论,大家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源部应该定位为一个以内部客户为服务对象的业务部门。由于把人力资源部定位成服务内部客户的业务部门,行政部门的架子马上就放下来了,你的业务必须满足内部顾客群体的需求。
这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次思想大碰撞让我们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重新梳理了理念层面的问题,了解到最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而把自己定位为服务部门,而不是简单的行政指令部门,更不是权力部门。
可这种理念层面的东西能否被所有企业毫无保留地接受呢?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