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存异化的企业
前面我们提到,除了逐权异化外,异化还有另一种表现形态:向求存的方向发生异化。
研究公司演变历史的文献都会涉及一个观点:公司永恒说。这个术语乍一看可能有点令人困惑。公司不是会倒闭或被解散吗?此时它们在法律上已不再存在。其实“公司永恒”的基本观点是:公司是一个生命体,从公司注册那天起,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那样强烈地追求成长和永生。如同婴儿在成长过程中让他们的父母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爱和个人自由(一种异化现象),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异化了它的创始人,以获得自身的更大发展。企业创始人被投资人或董事会在企业发展的某个阶段逐出董事会的案例屡见不鲜,就是创始人被自己的企业异化的案例。美国著名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Peter Lynch)在传授投资经验时,会花费大量的篇幅讨论公司和企业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对公司和企业家赞赏有加,对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伟大的企业家和公司的世界里表露出幸福之感。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企业家和公司,投资活动也就无从谈起。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接触投行的时候,我翻阅过一本叫《私募股权投资》( Private Equity )的书。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私募股权行业的所有重要问题,广泛涵盖了私募股权业那几年的发展,对行业发展的现状做出了有现实意义的分析和评估。
当时,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还没有被普遍认知。这本书很厚,但是里面有一句话令我至今仍印象深刻:“企业是永恒的。”(Company is perpetual.)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它又意味着什么?
还是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它最早不是卖解决方案也不是卖电脑的,而是卖制表机的,其最初的创立者叫赫尔曼·霍尔瑞斯(Herman Hollerith),而公司的名字叫作“制表机公司”(TMC),专门向美国和外国政府出售制表机。那时制表机还没有真正商用,其价格极昂贵并且需要不断维护保养。霍尔瑞斯在专利到期后面临着新的竞争,最后由于失去了美国政府这个大客户,他心灰意冷地卖掉了公司。于是,TMC于1911年与另两家公司合并成了制表记录公司(简称CTR)。
故事还没有结束。到了1924年,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带领CTR占据了美国制表机市场85%的份额。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他将公司更名为IBM。之后,IBM从提供商用电脑开始,发展到提供个人电脑,整体解决方案,咨询、技术和商业服务,如云计算、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AI),在商业领域稳扎稳打,走到了今天,从硬件公司转变成为软件公司。
我们清楚地看到,即使它换了名字、换了无数的领导者,它还是它。创始人、员工都不能永恒,但企业,是有可能永恒的。霍尔瑞斯在最初创建企业时无法预料到这个企业能存续那么长时间,他当时的意志和意愿都达不到这样的程度,但企业在脱离了创始人的最初意愿后,仍旧能够自我成长。这也是一种异化,和最初意愿不符的东西发展成了具有生命力的组织。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求存异化。
另一个例子是摩根大通,它在200年前是卖地下铺水管道的,可就这么铺着铺着,通过囤积管道再从银行贷款抵押的方式,它发展到了银行界并存续至今。
正因为企业自身具有生命力,企业有可能永恒,所以才有了股权投资。股权投资者相信企业是永恒的,所以才会做出投资的行为。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我们也看到企业的创始人、管理者并不是永恒的。如果创始人或管理者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他们就会被企业所淘汰,甚至驱逐。这是企业求存异化的一种经典表现形式。乔布斯当初离开苹果也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国内发生求存异化的企业代表是智联招聘。它的创始人早换了两批,都是资本驱逐的结果。第一批创始人之一是笔者的同事,但他最后被第一个投资人所驱逐,而后来第一个投资人又被第二个投资人所驱逐。不过发生了这么多事以后,这个企业还在。
中国俗语有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讲的也是企业求存异化的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