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魏野“一诗成谶”
宋朝很多怪事,隐士成名就是其中之一。
隐士本是不慕名利、悠然世外、名如深山落叶、寂寂无闻的一种人。但宋朝的隐士却偏偏喜欢写诗,因诗而暴得大名者不乏其人,甚至比那些奔波于仕途的诗人更有名气,比如林逋、种放,还有魏野。
魏野,陕州陕县(治今河南陕县)人,家里世代务农,虽然贫穷,人却练达。及长,隐居于陕县东郊,竹树环绕,旁对云山,醉心诗书,不求闻达。
魏野的诗歌明白晓畅,拙朴平实,语出自然,不事雕琢,俏皮中饶有趣味。像他写的《闲居书事》一诗云:“无才动圣君,养拙住西村。临事知闲贵,澄心觉道尊。成家书满屋,添口鹤生孙。仍喜多时雨,经春免灌园。”
又如《晨兴》:“夜长乞待得晨兴,耽睡僮犹唤不应。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临阶短发梳和月,傍岸衰容洗带冰。料得巢禽翻怪讶,寻常日午起慵能。”佳对警句随手拈来,满是书香萦绕、禽鸟相对的闲逸之趣,读罢让人心怡。
他的《清明》一诗也很有名,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都来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除祭祖之外,还是饮酒赏花的好时节,我无酒无花,清苦如野僧,于是借火(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照例禁火)点燃“读书灯”,去书中享受属于自己的美酒和鲜花。《宋史·魏野传》说他:“为诗清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可以为此诗的注脚。
其实,魏野的诗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语浅而意深、潇洒而空灵,如他的《题普济院》:“河上似江边,寺临河掩关。百年人自老,一阁意常闲。野阔连天碧,苔多遍地斑。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寒食花藏县,重阳菊绕湾。悬崖分鸟道,隔水似尘寰。雨急和僧语,云高共鹤攀。磬声喧水槛,幡影落波澜。雁去归汾曲,槎来犯斗间。冷斋如有暇,到此屡开颜。”其中“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句,用笔传神,给人一派空灵之感。
魏野的诗,后结集成《草堂集》,一时朝野风靡,洛阳纸贵。
魏野志节高尚,超然于尘埃之外。他的诗名和节操,也引起了皇帝宋真宗的极大兴趣。大中祥符年间,真宗在西到汾阴(治今山西万荣)祭祀后土的路上,特遣陕县县令王希,专程赶赴魏野家,征招他入朝做官。魏野获悉,避而不见,题诗于墙壁上婉拒曰:“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然后,一溜烟逃得不见了踪影。元代诗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一书中载此事时说:“真宗祀汾阴,遣使召之,题此诗壁间,遁去。使还以诗奏,上曰:‘野不来矣。’”皇帝亲自派人来请他出仕,他却留诗逃跑,真是一个“轻禄位”的“世外达人”。真宗也好说话,不来就不来吧,对魏野却更加敬重了,之后,还经常派人送钱关物,前去慰问。
不单皇帝青睐,宰相寇准和王旦也慕魏野大名,与之结交,多有诗歌酬唱,友情往还。寇准以使相(宋代亲王、枢密使、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称使相)知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期间,曾专程前去探望魏野,故魏野有《谢寇莱公见访》一诗曰:“昼睡方浓向竹斋,柴门日午尚慵开。惊回一觉游仙梦,村巷传呼宰相来。”
魏野息影林下,看破官场也彻悟官场,对朝局、时势、人情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曾经在关键时刻,向自己的好朋友王旦和寇准各赠了一首诗,以讽喻的方式给予他们人生和仕途上的建议,皆“一诗成谶”。
宋真宗“西祀东封”的时候,任首相的王旦,负责组织工作,把这场祭天拜地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活动结束之后,魏野写了一首诗赠王旦曰:“人间宰相惟三载,君在中书十四年。西祀东封俱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以委婉的方式,规劝好友激流勇退。王旦读罢魏野的赠诗,深有感触,不久即上书真宗,请求退休,获准后以太尉显爵致仕,逝后获赠魏国公,谥号文正,实现了富贵终老、死后哀荣的好结局。
寇准居相位,因官场争斗被真宗贬知永兴军。过了四年,真宗召他入京,重新起用,路过陕县时,魏野赠了一首诗给他,中有:“好去上天辞富贵,却来平地作神仙”之句,也是劝谏好友不要贪权恋位。然而,寇准还有大干一番的雄心壮志,对此劝谏,一笑了之,随后高调复出。但因朝廷争权不断,寇准复相两年,又被排挤贬官,先贬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再贬雷州(治今广东雷州),最后竟客死于雷州贬所,比之前的打击更大,下场更惨。据说,当他终于醒悟之时,曾把魏野的诗题写在窗前,日夜吟诵,深为后悔。
可见,魏野不是一般的隐士,他既能明哲保身,又能预测未来,真如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这一点来说,魏野更是一个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