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相信”的力量
月薪3000元,与大学同学合租,房租水电1600元,吃穿住行要靠刷信用卡。怎么办?我当机立断,向爸妈借了3000元交了租房押金,刷信用卡办理最长12个月的分期买了一台康柏电脑。
来深圳前我在惠州的电子厂从实习到正式工作共18个月。而从管培生到助理工程师再到课长这样一条晋升之路,在这家以严谨到近乎苛刻著称的台资工厂,大多数人需要3~5年。
虽然当时我在这家工厂的工资是2500元,但是我的自信心爆棚。如果问我是哪里来的勇气,那就是因为工厂包吃包住,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寄1000元;因为我在人力资源部做课长,管着3000多人的考勤打卡;因为我突破了该厂最快的晋升速度,俨然职场的明星……
当我拖着行李箱到了深圳,看到深南大道上疾驰而过的车流,再抬头仰望两旁高耸的摩天大楼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一、抓住机遇,强势开局
经过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已经通过职业选择来到了深圳。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如何快速抓住机遇,强势开局呢?这是我当时作为职场小白想的问题,不知道你们是否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话,我想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职场故事会对你有所启发。
专栏1-3
罗辑思维CEO脱不花的职场打怪升级之路
脱不花本名李天田,著名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EO,2014年加入罗辑思维,2016年与罗振宇、快刀青衣联合创立了“得到”App,担任公司CEO。
脱不花的职业生涯开始得比很多同龄人都要早。17岁脱不花因为准备留学突击英语来到北京,在北京的这一年里,她认为花父母的钱去深造这件事不酷,于是瞒着家人找了一份月薪380元的工作。就是这份接电话、打文件、订盒饭的工作,却成了脱不花事业的起点,就在这个看似低端的起点上,她却实现了强势开局,开始了一路打怪升级之路。
脱不花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位于中央电视台附近,办公室面积只有40平方米的广告代理公司。20世纪90年代末的广告行业就和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一样火爆,汇集了大量年轻的从业者,创造了许多一夜成名和暴富的故事,小白们甚至有机会在工作日的晚上和奥美、电通的大佬一起在沙龙喝咖啡,讨论广告的发展趋势和业务技巧。
正是在这个时候,初出茅庐的脱不花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而且她也抓住了这次机会实现了职场强势开局。
北京深秋的一个周末,脱不花听到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做提案”的培训,讲师正是时任北京奥美广告总经理的湛祥国。
那个时代大家都在用DOS系统工作,很少人知道电子邮件为何物,更别说“PPT”“提案”这些新名词了。在听完湛祥国的授课后,这个甚至还没有资格拥有名片的脱不花鼓起勇气向湛祥国索要了一张名片。
一个月后,脱不花所在的公司接到了一个“潜力股”公司的邀请,对该公司的某个项目进行提案。这对于一家小型广告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于是公司上下忙到起飞。而高中毕业的脱不花虽然跟着其他同事一起兴奋异常,却因为不懂业务也帮不上什么忙。
如果这个时候,脱不花只是当一名行动力为零的旁观者,那她就成不了得到App和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兼CEO。经过了一番激烈但短暂的心理斗争后,脱不花拿出湛祥国的名片,拨通了湛祥国的电话。电话是湛祥国的秘书接的,脱不花告诉秘书:自己是在一个活动上听过他讲课的一名学生,有些问题想请教,能否请他回个电话。
出乎意料的,湛祥国不一会儿工夫后就给脱不花回了电话。虽然湛祥国压根儿不记得脱不花是谁,当湛祥国了解了脱不花的来意后主动提出可以见面聊一下。
两人见面后,时任北京奥美广告总经理的湛祥国看过脱不花带来的材料后,对她进行了一次扫盲,从如何制作幻灯片、用投影仪、现场讲话如何与幻灯片衔接,甚至什么叫作PPT、标题正文应该用什么字体、在哪里可以买胶片都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因为脱不花的勇气和行动力,更因为有湛祥国的点拨助力,脱不花获得了跟老板一起出差以及现场向客户讲解提案后半部分的机会。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脱不花所在的公司没有争取到这个客户。
但是因为当天公司和脱不花的表现,客户公司把一个小项目交给了脱不花所在的公司,而且之后两家公司一共合作了七个项目。这个客户也成为脱不花所在公司的第一个重点客户。脱不花也因为这次的表现,成为公司新项目的培训师,开始了业务人员—组建团队—媒体合作—撰写方案—培训学员等一系列职场晋升之路。
接下来,“脱不花”进入培训行业。在培训行业,脱不花又因缘际会与时任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的高建华合作。在与高建华合作的四年里,脱不花负责拉客户、组织培训,高建华负责将他在惠普沉淀下来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倾囊相授;在此期间,脱不花还获得了牛根生这个重要客户。
后来,脱不花又从培训行业进入管理咨询业,再后来就是大家熟知的与罗振宇联合创业,打造罗辑思维和“得到”App的故事了。
脱不花的职业门槛不可谓不低,但她一直都善于和精英打交道,在与这些精英相处的过程中,脱不花努力学习他们身上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自律能力,就好像是把这些精英的精气神进行复制,然后粘贴到自己身上,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强势开局。这些精英有的短暂相授,有的是长期同行,但始终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她的职场前行之路。
(笔者根据多方资料整理而成)
资料来源:
①樊婷.“脱不花”李天田:认真跟年轻人做朋友[J].时代邮刊,2022(4):34-35.
②粥左罗.逻辑思维CEO脱不花:那些莽撞的人反而更容易赢[J].中国商人,2019(5):92-97.
职业生涯的起点并不是从我们踏入职场的第一天算起,而是从实习,甚至是从大学时就已经开始了。所以,职业生涯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马拉松,虽然开局很重要,但是如何蓄力、如何坚持也极其重要。
二、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另一边的风光
有人说很多或来自农村或小地方的人在职场中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主要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在设计之都产业园里有一家“张记粿条汤粉店”,据说这里还不是设计之都,而是田面工业区的时候这家店就在了。因为这家店的味道正宗、童叟无欺,最重要的是快——点单快、出品快、吃得也快,所以我和同事每周都会光顾这家“张记粿条汤粉店”,几年下来跟店主老张夫妇也就混熟了。原来,老张夫妇是潮州人,20世纪90年代从潮州来到深圳。都说潮州人不仅会做生意还会做美食,为了保证粿条汤新鲜味正,老张夫妇每天4点多起床熬牛骨汤。二十多年来,除了春节和清明扫墓外,从不停业。
千万别认为老张夫妇的职场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历过的至暗时刻也许比我们更黑暗。好在老张夫妇牵手熬过了那段至暗时刻,过上了有儿子、有房子、有票子的生活。
而我们正在经历的至暗时刻不一定和老张夫妇一样,有可能这样的至暗时刻是单调重复的,甚至觉得还不如经历老张夫妇那样的挑战呢。但是,有可能正是这样的单调重复正在磨炼你的耐心和意志力,只要再坚持那么一下,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说到坚持二字,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坚持只做一件事”。
专栏1-4
任正非:坚持只做一件事
任正非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在“黑天鹅”事件没有出现之前,大家都认为是任正非过于谨慎和悲观,而在经历了“制裁”“贸易战”等一系列事件之后,众人才醒悟任正非的先见之明。
新华社曾用三个字来概括华为的成功之因。
第一个字:痴。30余年坚持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对准“信息通信”这个领域强攻。创立之初是如此,如今庞大的商业帝国亦是如此。
第二个字:傻。房地产黄金年代拿地就是挣钱,华为更是各地方政府的座上宾,邀约纷至沓来,拿地轻而易举,但华为不为所动;资本市场如火如荼,各大企业都跑步上市,华为也无动于衷。虽然拿地、上市可以赚快钱,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会使企业被迫横向发展,华为就守不住“信息通信”这座上甘岭,更进不了科技研发的“无人区”。
第三个字:憨。华为提前布局,不惜重金引进先进管理系统,每年花费上亿美元聘请IBM团队帮助华为优化管理,华为的生产和管理流程因此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任正非43岁创业,这个年龄不要说在1987年,就是放在今天也属于高龄创业了。当年,任正非集资2.1万元,两台万用表和一台示波器正式创立华为。创立30余年,华为的“坚持只做一件事”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坚持的?
深圳1987年18号文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这个决定性文件的出台,使任正非敏锐地洞察到了我国政治大环境和深圳经济小环境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变化,也坚定了任正非的创业决心。正在此时,华为创立了。
在卖设备时,任正非既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需求,又看到了当时整个市场都被外国公司把持的情况,国内的需求全部要靠进口,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和产品使中国公司无用武之地。任正非意识到:外国人绝不会把核心技术给中国,与市场相比,技术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是军人出身,血液里流淌的爱国基因让他立志摆脱“代理商”身份,向研发进军。
华为几十人规模的时候坚持只做“信息通信”,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十几万人的时候依然坚持只做“信息通信”。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427亿元,在2022年3月第三方通信业务统计公司Dell’Oro Group发布的2021年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份额中,华为再次以29%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稳坐第一。
与此同时,华为多年坚持变革,深入学习西方管理模式。丰田的董事长、德国的工程研究团队都带队在华为工作十年以上,华为每年花费在此的顾问费用就高达数亿美元。正是这种认真学习、持续变革的决心才使华为逐步走向管理规范化。
新华社记者曾在对话任正非时问:美国硅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国创新的希望何在?
对于这个问题任正非有自己的思考。华为从事的是高科技领域,这个领域最需要“沉得下心”,企业家如此,从业者也如此。想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大一定是需要创新理论基础的,而要做到理论基础创新是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的。在这个方面仅企业家有决心还不够,因为科研都是人搞出来的,企业家有决心可以投资买设备,但人比设备更重要,如果人没有决心,用再先进的设备科研也搞不成功。
一个基础理论要变为大产业,可能要历经几十年的时间,需要企业家的战略定力和从业者的持之以恒。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科技中心建立了几十个能力中心,正是这些能力中心里的科学家不断地进行理论突破才有了华为今天的技术领先优势。
比如在日本,一个做螺丝钉的企业几十年只研究怎样做好螺丝钉,全球的高铁几乎都在用它家的产品。还有德国,很多工厂都是几十年上百年只做一个产品,这些企业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很少说销售额是多少,都在说占全球的份额。
任正非脚踏实地坚持做好一件事的态度,使华为30余年从一家卖路由器的小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企业,这是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华为的发展历程。现在年逾古稀的任正非仍然奋战在一线,而华为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和其他员工都在坚持为华为乃至为中国的科技发展默默地耕耘着。
(笔者根据多方资料整理而成)
资料来源:
①谭长春.任正非治企的“军事战略”[J].企业家,2022(3):57-60.
②佚名.任正非:不仅要在5G引领世界,更要在一个“扇形面”上引领世界[J].中国经济周刊,2021(18):97-99.
任正非说:我们不能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公司的战略竞争力量,只有持续聚焦主航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不断地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华为作为一家企业的坚持,那么我们作为个人,在职场中又应该如何坚持呢?我认为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坚持(见图1-5),方能渐渐地形成自己的特点,树立自身优势,做出工作成绩,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
(1)坚持和气生财。无论是对客户、对供应商,还是对领导、下属、同事都应该坚持和气生财。有人会说,职场人就没有一点血性吗?难道客户、供应商、领导、下属全是对的,只有自己永远是错的吗?职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职场并不是一个交朋友的场所,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但职场却需要方法和技巧。所谓和气生财,不是说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听之任之,而是要懂得求同存异,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达到工作目标。

图1-5 职场四个方面的坚持
(2)坚持做人第一。以诚为贵,做一个靠谱的人。无论是领导交办的任务,还是本岗位的职责,抑或是跨部门协调的工作,都要积极主动完成。不仅要完成,还要尽可能完美地完成,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经常反馈工作进度,及时处理各种状况。
(3)坚持原则至上。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强调自由和创意,但也是在法律、公司规章之下做创新。要知道自己认为的经验和专业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犯错的催化剂,“我认为”和“我觉得”是最不靠谱的职场思维。无论是职场中流砥柱还是菜鸟小白都不能任性妄为,要坚持原则,谋定而后动。
(4)坚持自我迭代。职场上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分布在一张盘根错节的网上的一个节点,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在团队中需要团结协作,为集体力量助力。但我们是活生生的人,没有人可以像计算机那样,有电就可以使用。所以,在职场中我们也要适当地慢下来休息一下,对身体、心理、工作技能、人际关系进行复盘,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实现自我迭代。
职场就像一座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山峰,许多人在攀登的过程中注定只能半途而废,原路返回,能坚持到最后成功登顶的人,才能看到另一边的风光。
三、百岁人生的40年职业生涯
坚持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任何一个坚持都需要以时间为度量衡。那么,时间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假如你能活到100岁,你会认为这是上天给你的馈赠还是惩罚呢?
如果你坚持在职场中按计划前行,有足够的钱、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许就是上天给你的馈赠;反之,如果贫穷、病痛、孤单,这也许就是上天给你的惩罚。
当我在思考我的职场时间到底是有益变量还是潜在风险时,我读到了由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家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和心理学家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合著的《百岁人生》这本书。书中提到: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其实这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实,而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迎头赶上。
维持了数百年的求学—工作—退休,三阶段人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我们,在整个职业或者创业生涯中90%的概率会更换一次甚至若干次赛道。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碳替代会成为超大型产业群,而这些会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中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将出现更复杂的家庭结构。
人们更追求工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那些传统的企业模式和商业模式面临着颠覆性的变革,时代就是如此,那么在这个时代中的我们面对着“超长等待时间”将如何积蓄自己的能量呢?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55岁,根据延迟退休的规定,80后和90后的退休年龄应该是男性65岁,女性60岁。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20多岁开始就业,到退休时差不多就是40年的职业生涯。
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大概率能活到100岁,那么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我想首先应该要有健康的身体,生活能够自理;如果能够有三五好友结伴出行,喝喝茶、聊聊天、看看书、赏赏花,那就更惬意了;假如退休之后还能继续创造社会价值,为年轻的后辈讲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体悟,参与或启发他们的工作思路那就不白活一回了。
而这一切如果从退休的那天开始准备,那就太晚了。要想拥有这样理想的退休生活,需要从财富、健康、事业等多个维度从步入职场的第一天就着手准备。
有句话是说:不要用你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哪个方向是你最擅长的,就从哪个方向去发力。本章主要是从职业规划这个角度展开的。我们的职业规划应该以终为始,并不是说具体的工作、技能和赛道不能换,而是说要一直明白自己的百岁人生中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在纸上写下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的关键词,这实际上就是在描绘你理想生活的蓝图,然后才会围绕这个确定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在百岁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最怕的就是给自己设限,只要是我们想做的,如果愿意付诸行动,并时刻保持自我成长和迭代,就一定可以积跬步终至千里。虽然百岁人生变数巨大,但如果我们一直在储备开启新赛道的能力、资源和人脉,挖掘自己的斜杠能力,就能够有充分的自信和能力去应对这些不确定性。
人会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说实话,现在绝大多数的工作都会在可见的未来被机器人所取代,但未来也会有许多机器人做不了的新工作,只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个体,能否胜任这些新工作是一件不确定性极高的事。希望正在看此书的你能做好职业规划,成为一个不被机器替代的人,一个拥有幸福百岁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