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
扑朔迷离的身世

“曼陀罗”最初是佛教用语,音译自梵语Mandala,有时也译作曼荼罗。公元5世纪初,后秦时期的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那一段关于佛祖说法讲经时天花乱坠的美妙场景栩栩如生,“曼陀罗”三个字正是此时进入了汉语的词汇库。现如今,曼陀罗的含义已经变成了茄科曼陀罗属的植物,这一类植物从南到北都有分布,如田边杂草般常见。然而,无论是高深的佛语还是卑微的野草,都如“曼陀罗”这三个字一样透露出满满的神秘感。
在印度的瑜伽术中,曼陀罗是一种用来静思打坐的工具,在现实中可能就是简单的一个小土台,也可以用各种绘图方式制作,后来演变成一种佛教艺术。曼陀罗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天地万物几何图形的描绘,是有德高僧和功德的聚集之处,是佛教密宗法师在聚众做法时所筑的高台,他们将其称为“坛场”或“坛城”。曼陀罗在藏传佛教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种复杂又十分清晰的结构图式作为供养神圣主尊的“精神殿堂”而存在。位于布达拉宫中央位置的红宫便是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和佛殿,其中坛城殿有三个巨大的铜制坛城,也就是曼陀罗,供奉着密宗三佛。因此,我们可以说曼陀罗是专属于佛教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曼陀罗华”同样也是如此,梵文为Mandarava,它是佛教五彩缤纷的天花之一,更是“佛教四华”之首。《妙法莲华经》记载:“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珠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这就是“天花乱坠”的景象,或许是“曼陀罗”第一次和植物联系在一起。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称赞净土经》中称赞曼陀罗华为上妙天华,《大智度论》中也说“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但“曼陀罗华”究竟为何花?在佛教文献中自始至终都未明说,或许这种具体的问题对于佛法的弘扬而言并不重要,因为它的本意就是祥瑞的“天界之花”而已,所代表的意象远远大于形象。事实上,“曼陀罗华”就像人们喜爱的“格桑花”一样,一切美好的、祥瑞的、符合佛教审美和信仰的花都可以称之为“曼陀罗华”。
北宋时期,中国典籍中记载的曼陀罗才开始实有所指,而不再是抽象的天花。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中录有“蔓陀罗花、千叶蔓陀罗花、重台蔓陀罗花”。这些异域奇卉很可能是当时引入洛阳的新种,即书中所谓的“近世所出新花”,也很有可能就是现今的曼陀罗属植物,它们远道而来并相聚于“花卉之盛甲于天下”的洛阳。几乎同时代成书的《涑水记闻》则首次记录了曼陀罗的麻醉功能,司马光在此书中记载了湖南的官员杜杞曾用毒酒对付南方蛮夷,“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凡数千人”。稍晚的北宋医学家窦材所著《扁鹊心书》则详细地记载了山茄花和火麻花制作而成的“睡圣散”的麻醉性,其中山茄花被一致认为是曼陀罗。自此以后,后世几乎所有著述中凡是提及曼陀罗都必言其麻醉的神奇功效,甚至《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时所用的蒙汗药也被认为是曼陀罗花的粉末所制。
直到南宋,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才第一次对曼陀罗的外貌进行了描述:“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描写更加形象而细致:“曼陀罗生北土,人家亦栽之。春生夏长,独茎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绿茎碧叶,叶如茄叶。八月开白花,凡六瓣,状如牵牛花而大,攒花中折,骈叶外包,而朝开夜合。结实圆而有丁拐,中有小子。”不同的是,前者为广西所产,遍布于荒野之中,后者则生于北方,在房前屋后常有栽培。
明朝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中又将曼陀罗和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联系在一起,书中记载:“山茶,一名曼陀罗树。”或许那个时候确实有一部分地区将山茶称为曼陀罗树,又或许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造成的混淆。但这个说法却深深地影响着金庸武侠《天龙八部》中关于山茶的描述,王夫人那座满是山茶花的庄园就叫曼陀山庄,庄内庄外种满了茂盛烂漫的“曼陀罗花”。在道家传说中,也有传言北方曼陀罗星君因手持山茶花而仪态万千的说法。
后世的白云禅师在《妙法莲华经决疑》中解释道:“云何曼陀罗华?白圆华,同如风茄花。云何曼珠沙华?赤团华。”但这个来自现代高僧的解释距离经文译成的时间实在太过遥远。“曼珠沙华”这种团状的红色花朵是彼岸花的说法则来自日本,在接受佛教的洗礼后,日本将这一意象在他们身边最常见的一种植物身上具体化了——开红花的石蒜( Lycoris radiata )。由于它长于夏日,秋天盛开,花叶不相见,犹如修佛成正果,智慧到彼岸,因此又叫彼岸花。与此相对应的,很多人就认为“曼陀罗华”是开白花的石蒜。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是豆科的刺桐( Erythrina variegata ),因为Mandarava的本义就是刺桐,而茄科的曼陀罗梵语为dhattūra,曼陀罗属的拉丁名 Datura 正由此而来。

曼陀罗花白色,花萼筒具五条明显突起的棱

毛曼陀罗全体密被白色短柔毛,花萼筒圆柱状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在中国野生的曼陀罗属植物一共有3种,分别为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洋金花( Datura metel )和毛曼陀罗( Datura innoxia )。那么这诸多古籍中的曼陀罗指的又是哪一种植物呢?
同宗同支的它们在体态上非常相似,却也有所区别。曼陀罗植株光滑无毛,椭球形的果实表面密布坚硬的粗刺,它的踪迹遍布大江南北,但在北方更为多见;洋金花虽然植株也很光滑,但近球形的果实表面只有很短的粗刺,主要分布在南方,更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毛曼陀罗则是植株密被白色短柔毛,近球形的果实表面密生柔软的细针刺,主产北方地区。细看古人的文字,当时他们眼中的“曼陀罗”绝非现在的曼陀罗,因为曼陀罗常开淡紫色花,果实也是椭球形的。“大叶白花”“结实圆而有丁拐”的“曼陀罗”指的应该是后面二者之一,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广西曼陀罗或许应是洋金花,而生于北土的曼陀罗可能为毛曼陀罗,它们作为药用植物的功效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一个佐证。然而,李时珍所说的开花“凡六瓣”却令人有些迷惑,因为曼陀罗属植物开花都是五瓣,或许这仅仅是笔误吧!

日本人认为“曼珠沙华”这种团状的红色花朵就是开红花的石蒜

洋金花——大叶白花的广西曼陀罗花
洋金花一名最早见于1919年刊行的《药味别名录》中,这本名录性质的书只简单记载了一个名称,指出它的别名为天茄花,并标注洋金花为外洋名,现在已经成为中药药店里的通行名称。由于产地来源的不同,洋金花又分为南洋金花和北洋金花,现代药学巨著《中华本草》中就收录了这两种植物,南洋金花也就是洋金花本种,或者叫作白花曼陀罗,北洋金花就是毛曼陀罗。作为中药材,前者主产南方而销往全国,后者主产于河北且自产自销。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威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则只收录了洋金花一种,现在用于镇咳止喘的药材主要就是来源于洋金花。
洋金花的花中含有莨菪烷型生物碱,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东莨菪碱,这种物质有麻醉、止痛和松弛肌肉的作用,它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大脑皮层及皮层下某些部位的活动,从而使人意识模糊,产生麻醉效果。洋金花生物碱能迅速从消化道吸收,如果不小心误食,则可能会出现幻觉、中毒等病征,严重者可致命。因此,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将洋金花列为“香港四大毒草”之一。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家的庭院或宅旁都喜欢种植一两株洋金花,北方的人们还喜欢栽培毛曼陀罗。洋金花的观赏品种虽然不多,但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经常栽培的品种有二重瓣或三重瓣的,叫作紫花重瓣曼陀罗( Datura metel 'Fastuosa'),花的表面及边缘为淡紫色,内层白色,犹如一条飞舞的芭蕾舞裙,迷幻而动人。或许《洛阳花木记》中记载的“千叶蔓陀罗花、重台蔓陀罗花”就是类似于这梦幻紫的洋金花品种。

洋金花的栽培品种:紫花重瓣曼陀罗,其花冠外紫内白,犹如一条飞舞的芭蕾舞裙
在印度和阿拉伯,洋金花早就被当成药材使用了,也常常用于神秘的宗教仪式中,是一种致幻剂,当地的古文献中也有一些洋金花的记载,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洋金花原产于阿拉伯或印度。但整个曼陀罗属植物实际上都起源于美洲,而且毛曼陀罗与洋金花的亲缘关系最近,前者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也就是说洋金花很可能是由原生于中南美洲的毛曼陀罗栽培驯化而成的 [1] 。曼陀罗在西方世界的用处和东方如出一辙,被视为一种能令人飘飘欲仙的“巫师草”,是可以让人感到精神解脱的曼陀罗汁,同样也是医师手里的麻醉剂。

现在曼陀罗大都成为田边路旁的杂草

毛曼陀罗常见于黄河流域,点缀于荒地之上
曼陀罗属植物很可能也像牵牛一样,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就已经通过鸟类携带或者其他尚未查明的途径进入了亚洲大陆,至少洋金花是如此,或许毛曼陀罗也是如此,而曼陀罗则可能是在大航海时代才姗姗来迟。从美洲到亚洲的道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从印度或阿拉伯国家到中国则似乎有迹可循。现在一般认为洋金花是在北宋年间通过陆路或更可能是海路传入中国。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新通道,因其以瓷器和香药贸易为主,又叫“陶瓷之路”或“香药之路”。当时在南洋和印度洋上往来通航的几乎都是宋船,洋金花很可能就是此时搭载着顺风船经南洋由两广地区来到了中国。

洋金花遍生于岭南地区的原野
如今这三种曼陀罗属植物在更多的时候已然成为田边路旁的杂草,或者成为荒地的点缀,它们面目狰狞的果实、特殊的气味以及有毒的特性让人们退避三舍。洋金花和毛曼陀罗尚且有人愿意种植,曼陀罗的潜入则令人十分不快,它有毒的种子容易混入粮食当中,降低粮食品质,更因此也易随全球贸易传遍世界各地。曼陀罗扎根之后,具有强烈化感作用的植株常常导致棉花、大豆等作物减产,给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本就麻烦不断的农田又新增了一份不安。它们也因此毫无疑义地被列入了外来入侵植物名单当中,从而受到一定的管制。
这就是曼陀罗,它因自身生长所需而具有的多种生物碱遭受了种种非议,却也因此为许多人所利用。它是江湖恩怨中的毒酒,是拯救生命的麻醉剂,是令人适意的精神解药,同时也是农田的闯入者。
当我们走进寺院,大殿前方两侧的圆形水缸里总能见到圣洁的莲花盛开,寺庙中各式各样的莲花雕刻栩栩如生,在大雄宝殿之上,慈眉善目的佛祖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莲眼低垂。莲花几乎成了“佛”的象征,是佛教场所中最常见的花卉,后来“摩诃曼陀罗华”专指白莲花。在荷花的周围,几株挂满祈福红绸的银杏古树高耸入云,旁边有时还会有几株石榴和山茶,在南方的寺庙里则常常可以望见高大的菩提树,或者满树红灿灿的刺桐,或者开满肉质白花的鸡蛋花,而洋金花和曼陀罗之类的高大草本绝对是极为罕见的。虽然我们仍然不清楚佛教的天花“曼陀罗华”是如何演变成有毒植物曼陀罗的,但我们知道它们同样都是梦幻而神秘且充满故事的传奇之花!

曼陀罗的果实成熟后会规则四裂,露出大量黑色种子
[1] Luna-Cavazos M,Bye R,Jiao M.The origin of Datura metel (Solanaceae):genetic and phylogenetic evidence.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9,56(2):26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