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的“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思想
一
千年发展,百年大计,无不以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播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然而,自古以来,教育是有门槛的,教育是公子王孙的专属。穷人是不可能与富人在一个锅里吃饭的。
这个状况到了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教育的门槛忽然发生了变化,教育行业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变革。这就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谈到教育的时候提出的“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不啻是晴天里的一声霹雳,唤醒了国人早已麻木了的灵魂;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的行为,犹如深夜里倏然出现的一束火把,照亮了黎民的生活。
“有教无类”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全民教育思想。不仅如此,他既是这种教育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这种教育理论忠诚的践行者。
“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就是“可以教育”;所谓“无类”,就是不分类别,即:没有富贵贫贱、天资优劣智愚、等级地位高低、地域远近、善恶不同、国家异别、身体是否健康、年龄大小等的区别和限制。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篇第七》)
孔子说:“只要是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束脩”指捆在一起的一束干肉,每束十条。有些人在解释这段语时,说是要上交十条干肉作学费,还有人说那必定是只有中等以上的人家才交得起的学费,贫民人家是交不出十条干肉的。其实,束脩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只要有志于学而向孔子求教的,不管是什么人,孔子都会来者不拒,束脩只不过是象征性的拜师的微薄礼品罢了。
从“有教无类”的思想出发,孔子给了每个学生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机会,他破天荒地打破了我国古代历史上历来在教育问题上实行的贵族与平民的限制,一律平等地看待求学者,一视同仁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事实正是如此。孔子办教育不分贫富和贵贱。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了鲁国的南管敬叔、孟孙何忌出身高门,绝大多数的学生出身贫贱。孔子的学生子路以桀骜不逊而闻名,为了维持贫寒的家庭生活,他常常进山打柴,入林打猎,自动养成了粗狂豪放、勇敢刚毅的性格,时常头戴锦鸡帽徽盔,身佩野猪皮剑鞘,后为孔子所折服,而收为弟子。《论语》说公子长无罪被囚,假设他家是贵族地位,有罪未必被囚,何况无罪?足见他也是下贱门第,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子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由此可见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寥寥数人,这种不问富贵贫贱实施平等教育的做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孔子一手创世的,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孔子办教育对学生不分等级地位高低。地位高的如南宫适,他是鲁国贵族孟僖子的长子,拜孔子为师,孔子称赞他是君子,是尚德之人,把自己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而地位低的如子路,他是“卞之野人”,“常食藜藿主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说苑·建平》)
孔子传道授业不分天资优劣智愚。如鲁钝一点的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正因为自己鲁钝一点,他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死后,他亦收徒授业,成就一番事业。愚笨一点的如高柴,“高柴字子羔”,“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说苑·建平》)
孔子招收弟子不分善恶。孔子“善”的弟子不胜枚举。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像颜涿聚,他是个强盗,也被孔子收为弟子。而公冶长是个囚徒,同样被孔子收为弟子。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成了自己的女婿,因为,孔子知道公冶长坐牢是被冤枉的,而且他确实是个君子。
孔子招收学生不受地域、国别、远近的限制。他的弟子中大多为鲁人,如颜回及其父颜无繇,曾参及其父曾晳,闵子骞等;其他如齐人,有公冶长等;卞人,有子路;楚人,有公孙龙、任不齐、秦商等;卫人,有子贡、子夏、井疆、奚子皙等;秦人,有秦子南、壤驷赤;宋人,有司马耕、叔仲会;陈人,有颛孙师、公良孺;吴人,有言偃;郑人,有澹台灭明等。可见,在当时的春秋时代,几乎囊括了诸侯各国,连很远的秦人、楚人、吴人都到孔子门下求学。
孔子的弟子更不受年龄的限制,大的弟子只比孔子小六岁,如颜路,小的弟子比孔子小五十三岁,如公孙龙;颜回十三岁时就被收为弟子。更令人称奇的是有两对同是孔门弟子的父子,一是颜路和颜回,一是曾皙和曾参,而颜回和曾参是孔子前后接班人。更令人叫绝的是,孔子不以貌取人,不管美丑,也不管高矮,比如澹台灭明,“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即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孔子曾赞叹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者,即澹台灭明也。而卫人高柴,“长不盈五尺,状貌甚恶”(《孔子家语》),是个侏儒,孔子也收其为徒,子路派他去做费郈宰,可见其才华。
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光体现在贵族与平民的一视同仁上,还体现在对各种类别的人都一视同仁上。《荀子·法行》中有这样的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侯,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材,是以杂也。”这些文字是描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国历史上真正不分对象,实施全民教育的创始阶段。孔子办教育不问富贵贫贱,不分地域身份,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春秋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为办学方针,这表明孔子有多么巨大的勇气和魄力。
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众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全民教育是现代社会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全民教育,提高全民思想文化技能,全民共同面临的生产和发展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孔子的全民教育思想对近现代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概念。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消除男女受教育之间的差别。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通过了《达喀尔纲领》,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标更为具体化并确定了时间表。
为了响应《达喀尔纲领》的号召,世界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举措,中国2005年11月也公布了《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全面地总结了当今中国全民教育实现的历史性突破,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及其少数民族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同时也清晰地记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推进全民教育的历程。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我国全民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主要反映在:一是“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6%。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高质量地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目前在发展中人口大国里,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文盲人口减半”的国家。中国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广泛好评。二是农村学校经费政府以拨款为主,小学和初中经费所占比例分别达82.75%和76.65%。中央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重连年提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相继比照中央的做法,增加了本级财政的教育支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先后拿出数百亿元用来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先后安排百亿国债资金,用于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且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免费教科书和生活补贴”等政策。除此之外,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为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每年拿出50亿元用于补助这些地区发放教职工工资,4年累计投入200亿元。三是倾斜资源配置力推教育均衡。中央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提出,将以更强的国家意志提供充分有质量的全民教育。中央通过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倾斜性政策等手段,力推教育均衡,保障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教育发展。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发展教育,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到2020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08万所,在校生1.56亿人,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巩固率达95.2%,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又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随之,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要求各省市到2020年底毛入学率都要达到90%以上。浙江省湖州上墅私立高中建校38年来,通过不断地扩大办校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也为我国全民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
孔子作为一个极具智慧的、高瞻远瞩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从社会成员横向看,他提出并践行全民教育的思想,而从社会成员个人成长的纵向看,则又提出并践行终身教育的思想。
孔子通过对自己终身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终身教育的思路与规划: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意思是:我十五岁时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三十岁时略有建树;四十岁时能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五十岁时已能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冷静思考而不冲动;七十岁时已能做到按照是非和道德标准而从容应对,言论和行动都不逾越规矩。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而且他的学习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的:
少年时代,孔子学习的特点是如饥似渴地吸收一切有用的知识,抓住一切机会,向所有值得学习的人虚心求教: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他不仅学书本知识,还注意学习、掌握各种实用技能: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
因此他身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他学无常师,向包括大哲学家、大哲人老子在内的所有人学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他的学习目的很明确,一是领悟“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二是为了能通过积极入仕而实现他的实行“礼治”和“德政”的政治理想,而且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充满信心:“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他一生直到老了,还充满像青年人那样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为有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而感到无比自豪,他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在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仍然是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孔子不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教育史第一人。
翻看世界教育史,主张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思想,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是古已有之。在很久以前的一些名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但是他们的一些言语及行为体现了早期的终身教育思想。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教育家。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不经过漫长而艰巨的训练和“严格科学的方式忍苦地学习”是绝对不能有收效的,这已经包含有“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提出更加明确的主张“儿童和需要教育的各种年龄的人都应受到训练”。其实,在历史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孔子。因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不但出生时间要比柏拉图早124年,而且他所阐述的“终身教育”理论也远远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系统和完备。他通过对自己终身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完整的终身教育的思路与规划。到了18—19世纪末,终身教育思想扩展到成人社会,代表人物是莫尔和欧文。进入20世纪后,成人教育得到更广泛的重视,1919年在英国召开了成人教育会议,提出教育是人的终身过程,直到80岁还是可以接受教育。这个时期我国的代表人物是陶行知。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实施从1965年开始,由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所提出。1965年在巴黎召开推进成人教育的国际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科长保罗·朗格朗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终身教育宣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确认了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理论。
在我国,第一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提出“终身教育”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习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995年,将“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终身教育的地位作用和目标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新的奋斗目标之一,明确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把用远程继续教育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途径选择。同时,这也说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能仅仅依靠原有的、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更需要终身教育体系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
2012年9月2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启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旨在调动国际社会对教育的广泛支持,将教育作为全球的最优先思想,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翌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活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贺词。他指出:“中国将继续响应联合国的倡议。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起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生存与发展,通过接受教育不断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都主张并且响应践行终身教育,通过终身教育来创造美好生活。
汤有祥先生从1984年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浙江省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和浙江省湖州上墅教育集团以来,38年不懈努力,一路上勇敢探索,既传承孔子全民教育的思想,又践行孔子终身教育的思想,身体力行、务实创新,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世人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黄胜平等.中国太湖学术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马平安.大哉孔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
[4]黄胜平等.中国吴越文化丛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5]彭南安.孔子教育思想论[M].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黄胜平.江南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达喀尔行动纲领全民教育: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文件[C].塞内加尔达喀尔,2000.
[8]黄胜平等.中华德文化研究[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
[9]保罗·朗格朗.(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0]黄胜平等.中国吴文化源头与梅里古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1]黄文莱.孔子传[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12]黄胜平,王凤良.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汤有祥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的故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院、《江南风》杂志社、江南大学硕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