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以湖州上墅教育集团为中心的考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的先河,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民办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安吉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创办38年来,学校声誉鹊起,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思想,又表现出中国现代民办教育鲜明的特色,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使孔子教育思想在现代民办教育中呈现新的时代意义。
一、有教无类与择差教育:传统平等教育理念的现代转换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革除“学在官府”的旧制,文化下移,把受教育的权利扩展到平民。《论语·述而》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及地域之别,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有鲁国贵族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父和“鄙家”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牗、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从地域分布上看,有北方卫人子夏、陈人子张,也有南国吴人子游,分布地域广泛且良莠混杂。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因此,张良才认为“孔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高度重视,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原则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它含有教育机会均等的意蕴。” [1] 孔子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培育了一大批英才。同时,“有教无类”思想根源于“性本善,习相远”论,是对每个人都要有信心,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趋向于善。朱熹《论语集注》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息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恶矣。” [2] 相信人的天性美好,教育就是使这种美好得到发展。
上墅私立高级中学遵循并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校长汤有祥创办上墅私立高中的初衷就是践行“人人成才”的平等教育理念。他说:“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私中的教育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所得。”并由此确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宗旨。在九年义务教务制的指引下,一个“差生”在享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几乎无一例外被“择优教育”的升学考核体系所淘汰,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成为“六类苗”(指在重点高中、中专、普通高中、职校、技校等公办学校录取分数线以下的中考落榜生)。“六类苗”常常因为中考的失败,被打上“差生”的标签后受到社会的歧视,也更容易放任自流。汤有祥校长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学生、家长、教师一定要摆脱唯分数论的束缚。分数不是生产力,要不拘一格育人才。人人成才,激发出人的生命本能和学习潜能,这是对人的生命最本质的关怀。
为了让“人人成才”,树立“六类苗”的成才自信,汤有祥校长建立了区别于普通中学的人才评判新标准。普通中学应试教育评价人才唯分数和升学论,汤有祥“人人成才”理念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上墅私立高中,要求全体学生确立“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目标,努力做到“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纪律自管、生活自理”的“四自”要求,积极参与“校风监督员、宣传报道员、学习咨询员、志愿服务员”的“四员”活动,形成了特色人才评价模式。“四会”强调体力、智力和能力,使每个人通过能力的提升发现自己创造的潜力;“四自”体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人格独立、审美意识和责任担当,形成自立精神;“四员”是激发个体身份的自觉,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形成认同,更能培养集体感与荣誉感。这三个层面,互为补充,通过努力又都能够实现,这让最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找到久违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安吉上墅私立高中创新人才评价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不评三好学生,改革评价体系”。对“六类苗”而言,三好学生的评价标准让他们受到更多的挫折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被调动出来。现代教育评价模式,要让绝大多数孩子找到方向,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汤有祥校长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三好学生”只是评出少数人,抑制了大部分学生个性。取消评比“三好学生”不是降低学生的素质标准,相对来说,是对学生素质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如学生陈燕所言:“取消评‘三好’,私中的学生自觉意识大大增强,人人都有一种向上感。”这种评价模式结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形成性教育评价。“形成性教育评价”,它是著名的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芬1967年首先提出,1971年被布卢姆等人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评价思想。形成性教育评价思想的提出,被视为教育评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把教育评价由过去的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由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对教育效率和教育过程本身的改革和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也因此由过去排斥教育评价转变为乐于接受与自觉运用教育评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未来在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的提高是竞争中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民族素质,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同时把教育全面推向市场,拓宽办学渠道,提倡公办、民办和私人办学。还要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其目的是不但要让全民族接受基础教育,而且能让越来越多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民族素质的整体提升。
二、因材施教与适应市场:传统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现代转换
“有教无类”消除了教育对象在地域和身份上的差异化,相信每一个人在经过教育与努力之后,便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也是“有教无类”的意义所在。黄侃曰:“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3] 这一思想发展了基础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定了基础。“因材施教”是承认教育对象个体资质的差异性,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地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孔子在实践中总结出差异化教学方法,认为个体存在智力、能力、爱好和性格上的差异性,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因材施教。《论语·雍也》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要依据智力上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指导。朱熹《论语集注》:“语,告也。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3] 孔子承认人的爱好和才能存在差异,作为教育者应该顺应学生的爱好而发展其特殊才能。《论语·宪问》说:“若藏武仲之知,公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孔子了解到这四人具有“知、不欲、勇、艺”特殊才能,非但没有抑止,而是因材施教,发展其每人特殊才能。《论语·先进》中,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时问“闻斯行诸?”而做出截然不同的回答,正是以学生性格的个别差异为依据,进行对症下药的纠正。这说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丝毫没有教条气,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代素质教育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就做不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来适应市场需求,因而出现高分低能,学非所用的情况。汤有祥校长敏锐地把握现代教育特点,提出现代教育要适应市场变化,人性化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性相结合,从就业“出口”反思知识的“进口”。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现代性转换就是教育要适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多元化人才。例如,依据“立足市场办学,面向未来育人”的办学思路,汤有祥敏锐地觉察到浙江外贸企业多,外语人才非常紧缺,学校快速转型,将原来以普通高中为主的办学方向转变为具有外语特色的职业高中为主。1993年首次开设日语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在已具备“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模式。2020年仅外语人才培养而言,在职业高中中开办了“日语特色班”,在中高职一体化班级中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外语类专业班中招收英日双语专业、英韩双语专业、商务韩语专业等学生。汤有祥说:“毫无疑问,世界各国的外语人才都非常紧缺。但外语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现在强调专业技能,在培养学生掌握外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学习一门国际贸易或者计算机专业,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来进行因材施教,就是汤有祥所说的“把教育倒过来研究,先是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再研究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然后再设置专业,研究培养模式。最后再进行招生、教育、培训到推荐就业。”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动力,高素质人才是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保障,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直接推动了校企合作,其中“订单招生”就是其中的典型方式。订单招生“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与企业签订合同,然后组织培养学生”,将招生与就业直接挂钩,创造出适合职业高中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真正出得去,用得上。2002年,学校全面启动“订单招生,长三角就业”的办学模式,媒体报道称为“校门还没进,工作已落实”,市场使个性化教育展现新的特色。面向市场,面向世界,拓宽了人才的培养领域,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层次,打造出民办教育的特色和品牌。
梁启超曾经说:“凡思想皆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不察过去及当时社会状况,则无以见思想之起源。” [4] 汤有祥先生的教育理论,既承袭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又融入了现代平等教育、素质教育理念。他更关注人才成长的形成性评价和个性化培养,使人才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践行了人人成才理念。现代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性发展,要把弘扬传统与发展现代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汤有祥无疑为现代民办教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式,开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良才.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孔子研究,1997(1):33-39.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黄侃.论语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6:9.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