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汤有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五百多年后,在中国改革开放最活跃的浙江省湖州地区,有一个名叫汤有祥的老师,秉持孔子教书育人理念,结合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需要,于1984年自费创办了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并以创新的办学理念,务实的办学举措,瞄准未来培养各类人才,开启了新中国民办中等教育的先河,先后荣获“21世纪封面人物”“新世纪中国改革人物”“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汤有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体现在办学的过程、办学的目的、教育的方式等方方面面。他认为学习践行孔子教育思想第一要深学,提高思想认识内化于心,掌握核心和方向;第二要践行,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小事做起,做一个开拓者、推动者和引导者,把孔子的教育思想外化于行的出成效,治穷治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第三要创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为人师表的角色意识、时代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做一名顺应潮流,推动进步,符合人民需要的教育工作者。
一、继承了孔子重教兴教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
孔子“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岁后开始首创私学,传授六艺,直到临终,一生都在教书育人。他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有“至圣先师”的称号。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战火连绵,法家、刑名之学更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而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被各个诸侯看好。但孔子仍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向各个诸侯推销自己的儒家学说,历尽艰辛,却到处碰壁,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孔子晚年,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宋朝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安吉刚刚经济条件好起来的农民,体会到知识的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他们强烈希望子女读书。当时的状况是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少,又都是公办学校,公办高中发展规模还处于较低水平,一个县城只有几所高中,计划经济满足不了学生家长需求。安吉县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仅30%左右,意味着每年有2000多名初中生毕业后即失学。
汤有祥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村家庭,父母是普通农民。农家出身让他深深懂得,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命运轨迹,提升人生高度。看到这样的现状,他急在心里,面对周围家长的渴求,他拿出所有积蓄7000多元和准备建房的材料,在自留地上建造了一座690平方米的教学楼筹建私立高中,办学的初心是为给更多的孩子提供继续读书的机会,用教育改变山区农家子弟的人生,致富老百姓。但那个时期,人们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对私人办学认识刚刚起步,对民办教育存在许多偏见、歧视,办学阻力之大,完全超出他的想象:政策上不能参加升学考试、不能参加高中证书会考,不得继续招生。学校的成长过程可谓是“风波不停,磨难不止”,多次陷入办不下去的困境。汤有祥说,在办学路上,曾面对许多非议、责难,而他总是以孔子为榜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汤有祥学习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跑师资、跑政策、跑生源,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坎坷的办学之路。可以说,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是靠他一双铁脚板跑出来的。汤有祥说: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我是摸着地雷上路。随时都有可能死亡。
因为他,很多原本无学可上的人上了学;因为他,一些落榜考生不仅重拾欢颜,有不少人还走进了国家重点大学的殿堂;因为他,几万名原本很普通的孩子,成了拥有多种技能的社会紧缺人才而被各类用人单位争抢;因为他,学校为容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竞相求学而不得不多次扩容,38年时间,上墅私立高级中学没有向国家伸手要一分钱,而培养了8万多名学生。汤有祥以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为中国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办学体制的改革注入了活力。
二、继承了孔子“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便是“有教无类”,这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塾招收弟子的基本原则。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官府之中,普通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宣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只要有求学的志向并行拜师手续的,他都愿意教诲。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史料记载,孔门弟子之中,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人,也有贫贱家庭出身的原宪、颜路、颜渊、曾皙、曾参、闵子骞、子张、仲弓等人,有商人出身的子贡,甚至还有“大盗”出身的颜涿聚。除鲁国本地的以外,还有从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远道而来的学生,更有曾皙、曾参父子两个。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教育对象是没有差别的,只要愿意接受教育,履行入学手续,都可以成为他的门生,没有身份、年龄和地域等的限制,人人平等。这一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打破了教育等级的歧视,使教育群体面向大众,打开了通向文化下移和平民教育的道路。
“有教无类”是民办学校的最大特色。上墅私立高中,创办之初主观上就是为了解决被当地群众排列为“六类苗”的中考落榜生的就学,客观上也不可能挑选受教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生源无可选择的境况下,也更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教无类”。根据当时招生实际,上墅私立高中向中考落榜和家庭贫困的学生打开了大门,让这些孩子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让“有教无类”得到彻底的落实。学校其他教育特色也由此而来。针对民办学校生源状况的实际和升学竞争的压力,早在办学初期,汤有祥就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宗旨,破除唯升学率观念,体现促进学生成才的素质教育,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主张。从现在倡导的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来看,可以看出汤有祥的教育理念超前,办学思想创新,从招生原则和育人理念两个方面真正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
汤有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许多本无就学机会的学生得到升学和成名成家的机会。当年中考落榜进入上墅私高读书,后又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方荣根、湖州道场乡父母双亡的孤儿赵惠荣等一大批学生,都是汤校长主动上门动员到上墅私立高中读书的,并给予了免费资助等各种关照。类似的案例,在38年的办学历程中,不胜枚举。
三、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孔子遵循的是“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而学生是“有类”的,故“因材施教”的教育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材”。据史料记载,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弟子,他对弟子差异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为智力、特长、年龄、性格、能力等方面。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认识了如指掌,能够用比较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弟子的特征。因此,回答弟子问题时总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回答,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我国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因材施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汤有祥是“知人”的,他的人才观是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他说:“最聪明与不聪明之间的距离其实不远。人人是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不怕学生有缺点,就怕学生没特点。”“我们的教育要对每一个家庭负责,教育要使人人成功,不能培养失败者。”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他提倡因人而异,实行“宽进、严管、优出”的办学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特长设置各类专业,实施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比如对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先读两年基础课,参加有关学科的全市会考、专业课程的国家或国际等级证书考试。第三年则根据学生选择的毕业去向,分为就业班、升学班、出国留学班。就业班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加强实习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升学班按照高职考试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进行升学复习的指导。出国留学班则强化外语口语训练,提供咨询服务,做好出国留学的各项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之后,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汤有祥探索了一种注重多元化素质发展的成功教育,提出取消评选“三好学生”,全面改革学生评价模式。要求全校学生确立“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四会”目标,努力做到“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纪律自管、生活自理”的“四自”要求,积极参与“校风监督员、宣传报道员、学习咨询员、志愿服务员”的“四员”活动,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评价模式。学校从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使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示出自身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近几年来,上墅私立高中历届毕业生中,从就业走向创业成为年轻企业家的曹勇、夏轮海,去日本留学取得学士学位的王丽,正在日本京都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蔡垚,被评为宁波大学“十佳学生”的陈洁,外贸英语全省高职考试第一名的孔立萍,喜爱绘画的考入武汉科技学院艺术系的硕士沈菊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原来都是中考落榜或者学习成绩平平的“六类苗”,只是由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上墅私立高中这片“因材施教”特色教育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四、突破了孔子以人伦道德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局限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从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大量研究古典文献,搜集古代旧闻,加上自己的新见解,整理修订而成“六经”作为教材,其内容丰富且系统,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其中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但孔子儒家文化以人伦道德为中心,决定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只能围绕人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进行教育这种单一的内容,科学技术很难被提升到与之相同的高度。汤有祥认为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现代教育既要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又要冲破传统教育局限,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新理念,瞄准未来培养人才。
汤有祥提出现代教育要适应市场变化。人才培养首要的是立德树人,“四会”目标中第一是“学会做人”,但在专业技能上须贴近市场,适应就业,以市场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现代教育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培养顺应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学生。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汤有祥说:“浙江90%的人从业于民营经济中,民办教育市场潜力巨大,未来的教育势必要求与经济建设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与国际教育接轨。”他顺应了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实行“订单招生”,开设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航空服务与管理、高铁服务与管理、智能机器人、软件工程、日语(动漫游戏)、学前教育、音乐舞蹈、空中乘务、工程造价、旅游服务与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商务外语等一批市场急需专业,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出口环节”,并根据社会需要成立了融普高、职高、国际高中、高职、驾校为一体的教育集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融通,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成才平台。
汤有祥提出现代教育要建立国际化新格局。追求卓越的教育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必须走向世界,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整体化特征。上墅集团坚持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从1993年开始,先是开设日、韩、英、德等外语专业,后又开设英韩、英德、英俄等双语共10多个外语专业,并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11个国家建立友好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教育是天底下最崇高、最阳光的事业。汤有祥38年的办学实践,既坚持“有教无类”,使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进得来,又实施“因材施教”,创造一种适合各类学生的教育,使学生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又结合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开创了市场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之路。其丰富和生动的教育实践,为中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积极的开拓性贡献。
(作者单位:无锡市经济学会、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