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汤有祥办学实践的创新性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一
浙江省湖州上墅教育集团董事长汤有祥先生作为一位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自从1984年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以来,积极传承和效法孔子平民教育思想以及孔子在教育方式方法等一系列传统做法,同时,在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又根据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和他所处的浙北山区的实际情况,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实践和创新性的探索。纵观汤有祥先生38年的办学实践,他对孔子教育思想既有传承,而更多的是探索与创新。
38年来,汤有祥校长师承孔子之脉,不花国家一分钱,却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人才。上墅学校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之路,这是一条探索和创新之路,也是中国民办教育探索和创新的缩影。汤有祥校长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第一个提出“不评三好学生,改革评价模式”,第一个提出“教育要使人人成功,不能培养失败者”,第一个提出“立足市场办学,瞄准未来育人”,第一个提出“实行订单招生,保障学生就业”(据《人民日报》2008年7月14日;《华人时刊》2014年第11期;《见闻中国》2016年第11期)。2011年汤有祥实施新一轮的创业,即办好一个民办职业教育,做精二个基地,创办一个高科技研究所。通过基地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的辐射,凸显了“高职”与“特色”两大要素,为解决教育供求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上墅私高凭着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试验条件,实施宽进、严管、优出,使落榜生有学上,有证书、有技术、有工作。汤有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才是学校教育的成功。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是该校的成功之道。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在民办教育更为显著,汤有祥将孔子说的“有教无类”落到了实处,通过“因材施教”达到“有教无类”。
上墅教育集团集普高、职高、高职教育为一体,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内联外拓的多元发展:“普职构通,大学接轨,中外合作,校企联营”,实现了校企从“邻居”到“亲戚”的转变。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德国、韩国等10余个国家的教育机构代表对该校进行了友好访问。为了让学生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墅私高已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日本新澙产业大学、帝京平成大学、加拿大北方教育集团、加拿大派特森学院、美国特洛依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等国外院校结为友好学校。凡上墅私高合格毕业生,都可由学校帮助办理,前往上述院校留学。国外院校在上墅私高设立了赴日本留学日语培训基地和赴加拿大留学英语培训基地,皆正式挂牌。学校的外语教学得到海内外和教育部的认可,每年有200余名毕业生留学海外。
上墅教育集团从2006年开始组建,现由安吉县上墅私立高级中学、安吉县上墅私立职业高级中学、浙江宇翔外国语专修学院、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安吉宇翔驾驶培训学校、安吉国际假日酒店、浙江中电数码有限公司、安吉宇翔教育发展公司等6个民办教育机构和企业组成。2008年11月5日,杭州师范大学与上墅教育集团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上墅私高成为杭州师大附属高中并挂牌。双方在教育科研、学生常驻、师资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上墅教育集团里,学校与企业不断进行思想、信息、人员的交流,专业跟着市场跑,课程围绕岗位转。形成“三合一”的培养模式,即“外语+专业+现代技能”,一专多能,复合实用,让学生带着国际商务和酒店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本领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办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坚持道德本位,能力本位,技能本位,知识本位。事实表明,高考的指挥棒是初级指挥棒,就业指挥棒才是高级指挥棒。学校有四星级的国际假日酒店,作为该专业的实训基地。同时引进高级人才,更新现代化的设施,加强实训室的建设,提高师生的专业素养。学校与国内外知名的酒店和高校合作,“订单招生”,保证学生就业,在全市、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汤有祥说:我喜欢把教育倒过来研究,先研究学生的出路,再实施学会做人、掌握现代技能和文化知识。最突出的就是实行“订单招生”:“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与企业签订合同,然后组织培养学生。”汤有祥认为,招生和就业是民办学校的两个“关口”,一个“进口”,一个“出口”,“出口”畅才能“进口”旺,要把“出口”放在第一位。学校1993年就开设日语教学,因人而异选好专业。教学上实行“四超前”:教材超前;使用外教超前;参加国际考试超前;掌握技能超前。毕业生除了毕业证书外,还鼓励学生取得多种技能证书,如外销证、报关证、汽车驾驶证等。学习多一项技能,工作多一份选择。就业、升学、出国留学,样样都有保障;外语、电脑、汽车驾驶,一个都不能少。实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毕业学生一专多能,更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上墅教育集团还鼓励毕业生从就业走向创业,自己当老板和企业家。
吸引省内外、海内外“候鸟型”人才,既改善了师资的结构,也活跃了科研氛围。上墅教育集团把专业和教学的实践基地延伸到省内外、国内外等11个国家和地区,也配合了当地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
汤有祥认为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样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共同发展的关系,不存在谁高谁低、谁优谁劣的问题。民办教育注重办学特色,满足了家长和社会成员的需求,生长点不断扩展,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检验后,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在新时代的汤有祥先生身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全方位的提升。
二
我们说,汤有祥作为我国民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位先行者和成功者,他是在传承和弘扬孔子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成长起来的。然而,相形之下,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举其大者,略加剖析如下:
“读书做官论”的思想。孔子的弟子子夏曾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两句话基本含义是把学优与仕优紧密联系起来。意思是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为学的人应该得到一定官职并把自己主张推行到治国安邦实践中去。孔子强调先学后仕,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就表明,孔子是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这与孔子倡导的“举贤才”又是相吻合的。他的“举贤才”,一是为平民开拓从政的道路,二是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善人为邦的贤人政治。“学而优则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而且对以后两千多年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学而优则仕”的副作用也是很突出的,即把读书与做官直接联系起米,把求学作为高官厚禄的敲门砖,从而产生一些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陈腐观念。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作为世卿世禄制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在同“不学而仕”和“学优而不能仕”的现象反复斗争中发展的。在以往的时代,这种对立和斗争主要是在剥削阶级范围内存在和展开的,是一个剥削阶级反对另一个剥削阶级,或同一个剥削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而剥削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对劳动人民的奴役,任何一种“治国治民”的“良策”,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剥削阶级的私利和偏见。因此,“学而优则仕”思想本身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反对先天决定论,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反对以门第身世论贵贱,重视德才的作用,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这种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思想是积极的、进步的,而且是它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它又鼓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三场辛苦磨成鬼,一朝成名人上人”等追求个人升官发财的名利思想,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厌恶体力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意识。这类糟粕对旧社会的读书人有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虽然子夏的本意不是“读书做官论”,但是这一思想却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在发酵,并受到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用,一直以来侵蚀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说,在孔孟时代,这一思想只不过是“内圣外王”的政治号召,但在汉朝以后,随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的官方思想,以及隋唐之后科举制的实行,这一政治号召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为一种政治上的诱惑,久而久之,成为士人的心理追求、人生目标。“学而优则仕”渗入读书人的骨髓——只有读书才能走上仕途,而读书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这种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持续着,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熏陶着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心,使他们始终将学而仕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包括当下,“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正在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比如这几年“国考”门槛高,进入难,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的参加呢?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就业形势严峻,公务员稳定,有保障。二是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占据着很多人的心。三是创业环境比之20世纪80—90年代而言,缺少了一些机会,被“先下手”的给占据了,现在的创业更多的是靠资本赚取资本,而对于大多数中下阶层的人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以做官为目的,以此谋取暴利,自古以来,钱权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谋取钱。
不少人为了读书做官,为了谋求进入体制内,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种思想与风气鼓励着人们热衷于读书做官、追逐权力,乐此不疲进而导致权力寻租,打击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奠定了几千年来以至到当下仍然顽固不化的“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本身就是对社会结构优化演变的一种体制性抑制,优秀人才进入体制内以后,由于现行激励机制、晋升机制等不健全,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必然受到抑制。而且当着眼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将依靠权力及制度获利视为创造财富的路径,其示范效应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扭曲社会激励机制,偏离“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取向。
“有教无类”的思想的不完整性。孔子的“有类无类”是伟大的,但也是不完整的。他什么“类”的人都可以收到自己的门下,但就是独独缺少最重要的一类,这一类占了人类人口的一半,就是女性。如果当时孔子能把女性收到自己的门下,那么“有教无类”就十全十美了,但是偏偏就是没有她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最严重的缺陷,这不得不令人十分遗憾。
这是由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造成的。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篇第八》)
“养”,惯养,共同相处。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婢妾,对奴仆下人,故用“养”字。“不孙”,指不恭顺,不守规矩,放肆无礼。“孙”同“逊”。孔子说:“唯独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就无礼;疏远他,就怨恨。”孔子把话说得太绝了,“绝”就绝在一个“唯”字上,为什么会说出这么绝对的“唯独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呢?因为轻视妇女。
孔子重孝悌。孝,不仅是孝“父”,也应孝“母”;“悌”不仅友爱“兄弟”,也应友爱“姐妹”,“孝悌”都应该包括“女子”,这个“孝悌”才说得通。否则,还叫什么“孝悌”呢?
对于孔子说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也难以理喻。这不仅因为他母亲颜徵在本身也是一个女人,而且他还有九个姐姐。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他们母子应该是相依为命。为了孔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作为娘家是曲阜大族的颜徵在,携孔子和孔皮移居到鲁国都邑曲阜城里的阙里。这里是西周初年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对周文物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颜徵在意在将孔子放在这样富有古代文化传统的环境里,对孔子的教育和成长有很大的好处。孔子从小就在慈母的关怀下,受到严格的母教。孔子十五岁时,母亲托了父亲的老关系,请人带他去鲁国太师处学礼,所以,孔子才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说法。慈母对他的培养和爱护可谓殚精竭虑!由于操劳过度,孔子十七岁时,颜徵在就谢世了。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提出的孝悌思想,除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外,与其母、其兄、其九位姐姐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么一个对他成长起了重大作用的既是慈母也是“严父”的伟大的母亲,必定对其思想中的“孝”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么如何解释“唯”字,不是把自己伟大而敬爱的母亲也包括在内了吗?
这一切不是匪夷所思吗?原因很简单,他轻视女性,是孔子思想的二重性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在他伟大的“有教无类”的类中,毫不客气地去掉了“女子”这一大类。如果孔子没有这种偏见,而是广收女弟子,恐怕在孔门的“七十二贤”中,在“四科十哲”中,有不少的一部分应该是他的女弟子吧!那么,中国教育的历史就要改写了。正因为孔子如此,才为之后的道貌岸然的先生们找到了借口,才有了“三从四德”,几千年来,把中国的女性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大遗憾。
翻阅孔子的整个言论,他还曾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这些反映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时代局限性之所在,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时所要引起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2012.
[3]鲍鹏山.孔子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宗菊如,周解清,黄胜平.中国太湖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黄胜平.江南文史钩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6]黄胜平,王凤良.追踪孔子的平民教育家——汤有祥创办新中国第一所私立高中的故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院、《江南风》杂志社、江南大学硕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