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诗学是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后,现代学人依据西方诗学体系建构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诗学进行了空前深刻的质疑、检讨和反思,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根基进行价值重估的同时以一种革故鼎新的大无畏精神转向西方诗学及其思想。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思想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大规模涌入,成为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推动力量与参照。
诗学范畴构成诗学形态的基点,传统诗学能否向现代形态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范畴能否获得现代意义,实现自身生命的更新。在中国诗学的众多范畴中,作为中国诗学诗性生命审美追寻的“妙悟”与“寄托”属于晚出的概念,前者产生于南宋,后者形成于清代晚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在中国诗学传统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体验过程,它是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的,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妙悟”作为中国诗学诗性生命的活动方式,是相对后起的范畴。“妙悟”把审美与悟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里,“道”乃是生命的本真境界。
中国传统诗学的基本关注点是诗性生命的建构,是人的诗性生命体验由萌发、成形、升华并最终通过诗歌作品得到适当的表达。所以,当蕴含着这一观念雏形的“诗言志”命题提出之时,诗学的中心话题便已初步展开。被尊奉为中国传统诗学开山纲领的“诗言志”,其影响遍及中国文学各种体裁。本为男女爱情游戏笔墨、吟唱于花间酒边的词体也受其泽惠。常州词派开创人张惠言提出的“寄托”说词方式,便是“诗言志”观念在词体中的落实。“寄托”说,作为常州词学的范畴虽然是晚出的概念,却是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诗言志”“比兴”以及“兴寄”观念的总结,也是对词体美感特质的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