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靖难之役
建文继位即削藩,
五王被废起祸端。 ①
朱棣借口“清君侧”,
燕军兴师“靖国难”。 ②
炳文已老不堪用,
景隆无能屡败还。 ③
篡位虽成号“永乐”,
终其一生难自安。 ④
① 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其为“建文帝”。为防止诸藩王拥兵自重犯上作乱,在亲信齐泰、黄子澄的劝谏下,建文帝着手“削藩”,先后罢废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和岷王。
② 这一举动招致诸王的强烈反应。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原本就对允炆继位甚为不满,便假借《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征讨”为据,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兴兵南征。
③ 因建国之初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主帅良将凋零已尽,朝廷只能命年近古稀的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平叛,却遭致败绩。无奈只好临阵换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领命挂帅出征,而此人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且“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屡战而屡败。
④ 四年后,朱棣攻至京都金陵(今南京)城下,李景隆竟为内应,开门迎降。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位,是为成祖,改年号为“永乐”。“靖难之役”改变了皇位归属,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格局及走向。
朱棣虽篡位成功,但其合法性、正当性颇受质疑,况且建文帝生死不明,故其内心颇不自安。他暗中派亲信胡濙到江浙一带寻访建文帝下落,长达十余年。另有传说,郑和七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