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甲骨文字
商朝一向崇鬼神, ①
占卜始有甲骨文。 ②
祭祀征伐询天意, ③
钻凿火灼现裂纹。 ④
婚丧嫁娶择吉日,
雪雨阴晴预收成。
仓颉造字“天雨粟”, ⑤
中华文明自此存。 ⑥
① 商朝统治者为体现其统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推行“政教合一”,盛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绝地天通”,垄断与上天通话的权利,以此威吓臣民,使他们甘心和自觉臣服于其“神授”之“君权”。因此,商王尤重祭祀,凡事都要向上天求得“神旨”,占卜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② 甲骨文为中国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又称“甲骨卜辞”。因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又名“殷墟卜辞”。顾名思义,它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商人迷信鬼神,凡事(大到祭祀、征伐、天文气象、农业收成,小到狩猎、病痛、出行、婚姻等)皆要占卜,据此推断卜问之事吉凶祸福,以决定行止。“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④ 占卜时,先由贞人将所问之事刻在甲骨(多为牛马的肩胛骨或龟的腹甲)之上,并在旁边钻凿小孔或凹坑,置于火上灼烧。然后由卜人根据出现的裂纹走向(类似今人看掌纹),判断吉凶祸福,并将结论(天意)再刻在甲骨之上。
⑤ 古代传说,文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在观察到禽兽足迹后创制发明的。仓颉造字成功后,“天雨粟,鬼夜哭”。这当然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文字绝非一两个人的创造,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⑥ 世所公认的“文明三大要素”中,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元素。文字使得文化得以保存、传承和弘扬,知识得以传播,科学技术得以创新,社会得以发展进步。文字是人类文明之光,甲骨文则为中华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