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故事的分类
想要真正地了解南京,人们也许还是希望按照时间的顺序,通过大殿上的君王、城头上的将军、学府里的青年、河舫上的女子,以及那些曾经塑造过南京的家族来熟悉这座城市。
我们可以遵照时间留给城市的故事,循着飘荡在城市上空的记忆,来重新讲述南京,用一种轻松的、平视的方式,来认识它。因为了解一座城市的简便办法,就是了解人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老病死。
过往的集体记忆在城市里慢慢凝固成符号。这些符号的影响触及每一个个体,无论当你谈及历史,还是阅读与文学有关的书籍,南京都可能在某个片段里突然出现。也因此,每个人对南京都会有充满个性的想法。这种想法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潜意识的感觉。
曾接纳过一切的南京深入人心,即便你从未来过这里,你也会在到达之后,唤醒一种似曾相识的记忆。
现在,我们需要在这些感觉中认识这座城市。
南京的城市布局很像一座现代图书馆,所有的故事都不是随机摆放,而是有着特定形式的分类。这些分类让我们在探索这座城市时有了方向。
穿越这座城市,你会遇见无数的符号,有些是有形的,比如纪念馆和指路牌;有些是无形的,比如一句对白、一个影子。你可以随意选取其中的一些,与城市产生连接。通过连接,你可以深入到城市的内心,听见它的叹息。
当我们无从知晓城市的书架上究竟放着些什么书时,认识它就得靠手气了。也许你随手抽出一本,全是些无关紧要的琐屑,而另一本,就可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共鸣,每阅读一行都让你能感受这块土地的魅力。但这些魅力依然是杂乱的,你很难从随机的阅读中找到章法。
南京的书架上,所有书籍正按照价值、趣味、来路与想象被归类,古老道德的箴言、对规则的执拗见解、与女子有关的情话,以及大量真假莫辨的故事填塞着巨大的书架。
它们被摆放整齐,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要遵循图书分类的方式,让探索本身也拥有意义。
对于城市,我并不认为了解它大量鲜为人知的枝节有多么重要,这本书也不是一部关于南京的百科全书,这里不会记录每座建筑的飞檐廊柱、不同景点的来龙去脉,这不是一份旅游指南,也不是严格按历史顺序先后登场的琐碎传记。我更关注城市给人带来最为重要的部分,那些令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具有价值和趣味的部分,有道德上的指示,也有审美上的愉悦,更有城市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所在。
有些城市因为变化太大,我们已无从在今天的街巷里找到城市昔日的品质。但南京不同,南京地平线上,城市天际线并没有遮蔽老城墙的余晖,反而成为城墙的映衬,一些古老的地名更是以一种格格不入的情调,坚持讲述昔日的故事。
比如听起来很不知所谓的“白下”,它是在纪念东晋年间幕府山下的白石筑垒。它是汉族政权经历一连串的存亡之战后,城市得以从垒垒白石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渊源。再比如“马群”,听起来仿佛田园牧歌般遥远,今天却云集着城东最尖端的产业,这是朱元璋当日养马之地,如今,以地名的方式温和呼应着城市的明朝风光。
御道街、成贤街、龙江关、评事街、颜料坊……历史以地名的方式生活在城市的大地上。
无论细节如何,在真实与传说之间,在地表的遗存与史书的追忆之中,南京都已被塑造出一种坚固可靠的形象,比如王者之城、名士之城、离乱之城、复兴之城、正朔之城等。这些被人们熟知的城市符号让我们知道城市曾经发生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