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自然、消费
研究人员和报告他们研究结果的人几乎每天都在发出严厉警告,如果世界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升温,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恐怖。畅销书《不宜居住的地球》最近发出了一些警告。在这本书中,大卫·华莱士-威尔斯(David Wallace-Wells)列举了火灾和洪灾、饥荒和瘟疫、臭氧烟雾和海洋死亡,它们将折磨我们,并且带来社会混乱和经济崩溃。他告诉我们,即使气温只升高2℃(这是最好的情况):
冰层也将开始分解,至少4亿人将遭受缺水之苦,地球赤道地区的大城市将变得不宜居住,即使在北纬地区每年夏天的热浪也将杀死数千人……如果气温升高3℃,南欧将面临持续干旱,中美洲平均面临19个月的干旱,加勒比地区的干旱至少持续21个月。在北非,这个数字长达60个月以上——整整5年。每年被野火烧毁的面积在地中海地区将增加一倍,在美国将增加六倍以上。如果气温升高4℃,仅拉丁美洲每年就会多出800万例登革热病例……在某些地方,六种气候导致的自然灾害可能同时发生,全球的损失可能超过600万亿美元……是当今世界财富的两倍多。
无怪乎全球变暖的危险是现在大量讨论自然环境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论著中占压倒性优势的问题。不过,另一类较少末日口吻的自然论著也明显变多了:它们歌颂乡村和荒野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呼吁我们认识和重建我们与其他动物的亲缘性。这两类文献不断提供至关重要的、以各种方式警告和感动人们的证据;而且它们都使公众对这些议题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并有助于把环境作为政府和政策制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参考点。但是,这两类论著都倾向于不对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即日常消费实践进行任何严肃而持续的考察
。更加危言耸听的文献往往假设目前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将继续是无节制的,或者当它们必须受到节制时,它们将是不可取的、对我们有害的。例如,华莱士-威尔斯说,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亲手毁坏的世界,人类的前途黯淡无光”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人工地球工程、碳捕获、提供零排放能源的革命性方法,这些技术是避免灾难的唯一现实途径——而且,即使它们能保证我们继续存活下去,生活也将失去许多乐趣
。无论是E.O.威尔逊(E.O. Wilson)提出的“半个地球”退耕还草计划,还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提出的“2000瓦社会”,这些更加自然的地球工程计划的倡导者都提醒我们这些计划将带来的紧缩和牺牲,而没有注意到它们为更愉悦的生活方式开辟道路的潜能
。在另一些情况下,当研究人员为消费提供直接指导时,这种指导要么太笼统(“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减少食物浪费”),要么适用范围太有限(“回收废品”,“抛弃塑料吸管”)。他们也没有提出替代方案,取代那种对人类需求和快感的富裕的消费主义理解。虽然回想起大自然的美丽和价值可以鼓励人们更多地欣赏动植物、田园风光、湿地和荒野,但是,这种欣赏不妨碍人们继续以威胁自然环境和破坏其支持系统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不妨想想生态旅游者的飞行模式,想想生态批评家从一场会议到另一场会议的环球旅行,或者只需要想想前往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的汽车数量。还有一种风险是,对全球变暖和紧迫的环境灾难的持续关注(由此而来的机构会议、有害的极地考察、学术研讨会等都需要大量的飞行)反而助长了生态绝望,而不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无论如何,我的观点(这也是本书的总体导向)是,绿色思想和绿色论著目前过于关注自然世界的枯竭,今后需要更少关注对自然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据说不可改变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多关注人类政治文化及其重建。批判的目光应该集中在富裕社会中人类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而且它必须为我们(为了认真对待生态可持续性)需要采用的截然不同的消费和集体生活形式提出一种更诱人的愿景。我们的主要目的必须是,挑战资本主义增长经济及其创造的消费文化的所谓的自然(即不可避免的、非政治的)演变,消除那种认为发展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观点,并且说明没有发展我们会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