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中国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属于中国古代的逻辑学和辩证法范畴。
相传在战国时期,赵国一带的马匹因一种烈性传染病而大量死亡。秦国为防止瘟疫传入,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是赵国的马不能入关!”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前,被关吏阻拦了下来。关吏说:“先生,有规定,马是不允许入关的,请把马留下。”公孙龙回答说:“我牵的是白马,而不是马,规定里只说不让马入关,并没有说不让白马入关。”经过一番舌战,关吏哑口无言,只得让他牵着马入关。
公孙龙认为,首先,“马”和“白马”的内涵不同,“马”是就形体而论的,而“白马”指马的颜色,形体和颜色不是一回事儿;其次,“马”的外延广,可以包括白马、黄马、黑马,而“白马”的外延窄,不能包括黄马、黑马。最后,他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
公孙龙过分强调了“白马”与“马”之间的差异,其实白马是属于马的,只是在概念上,“白马”与“马”有异。公孙龙提出这一命题,虽然从结论来看有诡辩的成分,但他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论证了一般与特殊、属名与种名所指对象(范围)和属性(内容)是不相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小贴士
“白马非马”这个典故也经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看似荒谬却又有一定道理的观点,或者用来强调逻辑思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