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1 小儿的基本身体特征
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高度概括为32个字:“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这凝聚着的是历代医家的经验。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指的是小儿脏腑尚未成熟的特点。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的是小儿具有快速生长发育的特点。
分析
以上概括小儿生理特点的16个字,指的是小儿时期不管是有形之物,如肌肉、骨骼等(形—宏观),还是无形之物,如肺气、肾气等(气—功能—微观)都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都在不停地变化,其成熟须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
病理特点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指的是小儿容易发病,病情变化也快的特点。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指的是小儿染病后容易好转、痊愈的特点。
分析
以上概括小儿病理特点的16个字,指的是小儿时期由于生长发育尚未成熟,比较容易受到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的侵袭而生病,而且病情变化很快。如小儿感冒,很快就会演变为支气管炎,甚至肺炎,但只要诊断正确、治疗对法,是很容易收到疗效的。
2 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从古到今,从事儿科临床研究的医家都非常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正所谓“知常达变”,只有了解小儿的这些特点,才能做到合理育儿,让孩子健康成长。我国古代医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的研究很多,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观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迪与指导。
(1)古代儿科名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唐代孙思邈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而不任风寒。”
宋代钱乙详细地记录了初生儿到1周岁时的一些生长发育情况,如出乳牙时的低热、轻微腹泻等,认为这些就是前人所讲的“变蒸”,不属病态,而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他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观点为之后中医儿科学确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钱乙被后世尊称为“儿科始祖”“儿科之圣”。
宋代陈文忠在预防小儿生病方面特别注重小儿的饮食喂养问题,主张“吃热不吃冷,吃液体不吃固体,吃小量不吃过量”,提出“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的观点。
明代万全在治疗疾病时特别重视保护胃气,提出“五脏六腑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的思想。他在钱乙“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和“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小儿的保育与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曾世荣善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歌诀形式整理出来,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如保健方面的歌诀——“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2)古代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两个学说:“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
“纯阳之体”学说:五代《颅囟经》首次把小儿生理特点用“纯阳”来描述,指出“凡小儿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形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
“稚阴稚阳”学说:清代吴鞠通在他的代表作《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将小儿体质特点高度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它所代表的是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纯阳之体”与“稚阴稚阳”之间的关系:
“稚阴稚阳”学说表述了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形体和功能未臻完善的一面,而“纯阳”之说恰又指其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正是由于稚阴稚阳,才需要迅速生长,由于生长旺盛,又使小儿形与气、阴与阳均显得相对不足,二者共同构成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稚阴稚阳”学说在理论上是“纯阳”学说的发展,都在阴阳学说范畴内,从不同角度反映小儿生理特点,同时也为阐明小儿病理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关于小儿“虚寒体质”的认识
本书认为小儿无形之物—功能,如中医所说的肺气、脾气等(即“气”—“阳”)—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而有形之物—骨骼等(即“形”—“阴”)—则相对稳定,故小儿多为虚寒体质,而且年龄愈小,虚寒愈明显。所谓“虚寒”,就是指小儿体质之“寒”是由于出生以后“阳气不足”—功能未成熟,但会随年龄的逐渐增长而不断充盛和完善,是假的“寒”,所以,生活中应注意适时温阳益气,慎用寒凉清热、攻伐太猛之药物或饮食。对儿童“虚寒”的理解,可以比喻为蜡烛初燃时,其火势不猛且极不稳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且其波动常常表现为不足的波动。所以,小儿不能过度营养、过用凉茶、随意吊针补液、过多使用抗炎药、穿着过厚等等,这些行为均会损耗阳气,表现为更加“虚寒”,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