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治当知其因,审其所属
作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最常见到的症状就是咳嗽。搞不定这个症状,挫败感就会如影随形。咳嗽就像一个滑不溜秋的泥鳅,任你七十二般武艺,也很难一招抓住它。如何一击即中,就是呼吸内科医生的本领所在,也是需要一直学习和实践的。治疗咳嗽,千万不能只关注咳嗽本身,更多的时候应该放眼探寻咳嗽背后的种种原因,找到罪魁祸首,才能一击即中。背后的种种原因,既包括外界和人体内部的邪气,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包括日常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其所造就的体质特点等。
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我反复强调辨证的重要性,对于咳嗽尤其如此。咳嗽症状虽然常见,但是兼夹症状也很多。医生常需要像侦探一样,从望闻问切所得到的细枝末节的症状中,梳理出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推测出引起这一系列症状的根本原因。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所说:“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一个患者过来看病,还未出现在诊室,声音已经传入,这时医生就已经按了收集症状的启动键,这就是闻诊;随着患者进入诊室,坐下,开始诉苦,医生询问症状,望诊、问诊也逐渐登台;医生再用手指感觉脉搏跳动、患者的某些患病部位特征,这就是切诊。但像我们这类刚进入临床的医生,常常以问诊为主,从而忽略了很多重要信息,导致了解病情不全面,不能准确地辨明证型。临床中四诊必须合参运用,才能最全面地收集病情资料。这就是老师为什么让我仔细听咳声、看患者面色的原因。
就拿陈伯和我的咳嗽来说,我是因为外感邪气而引起的咳嗽,起初出现咽痛、鼻塞、咳嗽、舌头偏红等症状,是很明显的风热外感征象,多数人也许和我一样,看到这里,就此打住。其实到这里都是只看到了表象,而忽略了我的体质特点和生活、饮食习惯。对于平素体质强健的人来说,一剂银翘散或许可以药到病除,但我贪凉,又时常熬夜,肺脾的阳气相对较弱,这次起病前又熬了夜,疲惫不堪时却去喝冰冷饮料、吃辛辣食物、吹电风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让我的阳气被郁滞在体内,和没有被化掉的辛辣食物裹挟在一起化了热,所以引起咽痛、舌红;但是我体表的阳气却不足,其被糟糕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所损伤,让我体表的“防护墙”变弱,此时,“防护墙”虽薄弱,但勉强还可以抵御外邪,所以只是有轻微的鼻塞,并没有很严重的外感症状。可是,当一剂银翘散下去后,彻底把我体表薄弱的“防护墙”敲出一个洞,外邪便乘虚而入,把本该被清掉的热邪裹挟起来,所以不仅咽痛症状未见改善,而且新增了风寒症状,咳嗽声音也随之发生变化。
我后来虽服了疏风解表、宣通鼻窍、清利咽喉的药物,但却没有把握好力度,疏风解表力度过大,让本就有破洞的“防护墙”破洞更多,药物虽然不停地将邪气朝外驱赶,但邪气仍然会从其他破洞中继续涌入,所以咳嗽没有被我治好。老师与我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我所没有看到的“防护墙”上出现的破洞。老师在给我治疗时,除了用防风、紫苏叶、紫菀、杏仁驱赶外敌外,还用太子参、神曲、乌梅加固了“防护墙”。所以服用了老师的一剂中药后,我的咳嗽就止住了。
老师在治疗像我这类感冒后咳嗽且阳气偏弱的患者,常会避免使用荆芥穗、柴胡、羌活等疏风解表力度较强的药物,防止疏散太过反招邪气;也会避免使用蝉蜕、全蝎、地龙等虫类药,防止引起过敏加重咳嗽。他常会疏、敛结合,在祛除邪气的同时,为防止疏散太过而加用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以收敛正气,保护“防护墙”;他也常使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等扶正补气,加固“防护墙”,彻底断了邪气进入的路。若饮食积滞,常会导致脾胃虚弱,引起肺气不足,所以若有饮食积滞,常会加神曲消食和胃。
而陈伯咳嗽了十余年,最初引起咳嗽的原因已经记不清了,既往做过各种检查,排除了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和其他可以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但咳嗽就是反复不愈,这是为什么呢?我粗略翻看了一下陈伯以前的病历,可以发现几乎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案都被用过了,比如抗生素、激素、抗过敏及提高免疫的药物,疏风解痉止咳的荆芥穗、僵蚕、全蝎等,清热化痰止咳的黄芩、石膏等,温肺止咳的橘红、细辛、干姜等,扶正补虚的大枣、炙甘草、党参等。部分治疗方案也有健脾补肺的药物,可依旧未奏效,或暂时有改善,但稍微饮食不注意,或者天气变化,咳嗽就又复发了。
其实,陈伯反复咳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探寻疾病之本,却未深入到肾阳不足这一层,肾阳不足,会逐渐消耗补起来的肺脾之气,若是受了风寒,就加快了肺脾阳气的消耗;二是饮食中存在误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各种清热渗湿的药膳及蔬果,不仅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反而加重了阳气的亏损。既往治疗时培补起来的阳气,远远供应不了各种消耗,咳嗽肯定是好不了的。
老师在治疗时不仅同时兼顾肺脾肾,而且不忘叮嘱陈伯改变饮食生活习惯,既增强了自身的阳气,也停止了慢性消耗。老师温补陈伯这类肺脾肾不足的患者,也是很有讲究的。在问诊时不只是满足于简单地判别出肺脾肾三脏是否虚损,而是追根寻底,探查出三脏虚损到什么程度,也是为选方用药做铺垫。若肺气虚甚,汗液易泄,补气时即不可使用升提之品,防止逼迫汗液外泄,损伤津液阳气,所以治疗之初常会选用太子参、党参、黄精等平和之品。若脾胃虚甚,运化功能大大减弱,常腹痛、腹泻,则选择温阳之品时不可太过燥烈,温补太过,防止虚不受补,反生邪热;应分阶段温阳,第一阶段以巴戟天、菟丝子、桑寄生等平和之品温补阳气;第二阶段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再逐渐加大力度,使用桂枝、附子、肉桂之品,但也应点到即止,《脾胃论》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切不可让无法各归其位的阳气变为耗损元气的邪热。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陈伯便痊愈了。
《素问·咳论篇》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千万不要小看咳嗽,虽然咳嗽只是一个症状,但是引起咳嗽的原因却有千般。在学习咳嗽的辨证论治时,一定要从深层次剖析,抓住每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