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宣中有降,用药平和,药对效显
临床中有不少患者像那位山东大姐一样,虽然患有支气管哮喘,但同时也患有过敏性鼻炎,故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正式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无论是哮喘还是变应性鼻炎,其病机都离不开肺、脾、肾三脏,且痰饮为标,风邪侵袭为诱发因素。治疗上还是分期论治。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故以祛风化痰、通窍定喘为法,可予温化寒痰、燥湿涤痰、清化热痰等药物,缓解期以本虚为要,故以补肺、健脾、益肾为法,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阳虚者则予以温阳。
支气管哮喘不仅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在小儿中也十分常见。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逐年上升,哮喘急性发作成为儿科门诊、急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认为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小儿的这些生理特点容易引起水湿停聚,化生痰饮,潜伏于肺内,当有外邪引动随即发作,并且小儿肺、脾、肾三脏不足亦是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故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更重视肺、脾、肾三脏同补,且贯穿哮喘治疗的始终,以益肺固表、健脾化痰、补肾纳气为治法,辅以祛邪平喘。
麻黄是老师比较常用的治疗咳、痰、喘的药物,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言:“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蜜麻黄既善于宣通肺气,又长于止咳平喘。《本草正义》指出:“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关于其用量,老师的常规用量是10克,用了之后大部分患者的气喘症状都会明显减轻。但是也有少数人用了之后会说:“虽然气喘是减轻了,但是最近经常觉得心跳得很快。”或者会说:“吃了这味中药之后晚上会很有精神,睡不着觉。”当有这些情况的时候,老师会将麻黄的用量减量,而且嘱咐患者煎药的时候要煎得久一点或药量减半,此外,老师向来喜用蜜麻黄。
目前临床及药理研究结果显示,麻黄及其所含麻黄碱具有拟肾上腺素的作用,可以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β1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即“发其阳”的功效。以往也有关于应用麻黄剂治疗心悸的记载,像《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中提出:“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主要是通过麻黄宣通阳气之功,加上半夏行散水气之效,使阳气得布,水饮得化,心悸则止,所以运用麻黄并不一定都会引起心悸心慌。如果出现了心悸心慌的情况,可通过减少用量或是久煮的方法进行预防。在南北朝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有云:“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可见还可通过“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来减少心悸的发生。
此外,老师在治疗哮喘的时候有比较常用的药对,像紫苏子和射干、蜜麻黄和瓜蒌子、浙贝母和法半夏、菟丝子和山茱萸等,这些药对各有侧重。紫苏子和射干是常用的降气平喘药对,《药品化义》认为:“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膈热则痰壅,痰结则闷痛,以此豁痰散结。”《本草经疏》言:“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饮大热。”二者虽降,但亦善散,既降上逆之气,又散痰结、胸中邪气。
对于一些咳喘重但又大便干结、难解的患者,在使用蜜麻黄宣肺平喘、止咳化痰的同时,还可以与瓜蒌子配伍使用。通常这一类患者主要是由肺热肠燥引起传导失常,大便不通,正如《本草便读》所云瓜蒌子“润肺清肠,降痰火下行为顺,消瘀涤垢,治结胸上实颇灵,用仁则润滑肠中……”,故瓜蒌子不仅可以加强化痰之力,而且可以起到滑肠通便之效。
“哮病专主于痰。”对于顽痰,法半夏和浙贝母是化痰止咳的常用药对。《本经逢原》指出:“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故两者配伍,互补不足。如果两者要单独使用,就要特别注意。《本草会编》言:“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法半夏性较燥,善入脾、胃经,治脾胃湿热所生之痰;浙贝母性较润,善入肺经,治阴虚火旺所致之痰,二者的归经、性味各异。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肾的精气不足,则摄纳失常,气逆于上而喘,故可通过补肾纳气以治疗因肾虚而喘之证。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可补肾阴;菟丝子“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燥金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禀中和之气,凝正阳之性,温而不燥”,温补肾中阳气,两者同用,肾之阴阳精气充足,摄纳有度,则气喘得平。
但并不是所有哮喘按照常规的治法都有效,正如清代喻嘉言所云:“难症有百端,哮喘为最。”所以哮喘的治疗仍十分棘手。“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是历代医家对哮喘普遍的认识,但却忽略了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会使阳气受到损伤,体质也会随之改变。在临床上,治疗久喘不愈的患者时,治法当以温阳为关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非温不化,痰非气降不消,所以老师在开方用药时,并不会千篇一律地解表散寒,而是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阳的药物。像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哮喘的经典方药中都有用到一味温药——细辛,以温肺化饮、温宣肺气。《长沙药解》言:“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故在久喘不愈、阳虚患者的处方中加用这一味药可以更好地缓解咳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