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机应变,方为上医
跟随老师出诊,不仅要学习如何运用四诊来诊治疾病,如何选方用药,而且要学习老师的诊治思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师“医乃仁术”的精神已经渗透到看诊的每一步中,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讲述的那般:“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在接诊时,老师常常善于问诊,毫不草率,在取得患者的信任之后,循循善诱,一点一滴,不厌其烦。问诊之后老师会进行切脉和望舌,一丝不苟,非常仔细,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诊断完成之后老师很快就能辨证立法,向我们口述处方,并对我们记录的处方进行反复检查,改正不妥之处,丝丝入扣。而且老师在开完处方之后,会对每一位患者都再三叮嘱,要求他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加强运动,以及指导饮食调理、服药方法,并嘱咐其换季时复诊,防止疾病发展,这种对患者的关心是非常少见的。有时老师竟能听懂各地方言,并与之沟通,其幽默包容的问诊风格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治病的目的不仅是要“随证治之”,也需要既病防变,阻止病情发展。临床中很多慢性疾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痊愈的,尤其是容易受季节影响的疾病,控制不当便会复发加重。以哮喘为例,春季是哮喘的高发季节,原因是春季柳絮与花粉纷飞,空气中的过敏原大量增加,再加上寒冷空气刺激,可以诱发哮喘发作。此外,春季地气上升,阳气开始浮越,我们的体表开始慢慢呈现开放的状态,体质虚弱之人,此时卫气不固,汗液随之外泄,就会出现汗多的表现。而出汗的时候最怕受风受寒,所以不只哮喘,许多呼吸系统疾病都会随之而来,这就需要及时预防。
疾病的发展都有顺逆传变的规律,正确的预测能够及时阻断疾病的加重或传变。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疾病传变也包括五行传变。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时必须照顾整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首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很多肝气郁滞的患者也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因为肝木旺则容易克脾土,这也是为什么老师经常说养肝不能忘健脾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