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诊为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太子参15克,紫苏叶15克,前胡15克,陈皮10克……”
开完处方,老师回头对我们几个学生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在跟患者闲聊,我跟患者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个辨证的过程!”
刚开始我不懂老师为什么不直接问患者哪里不舒服?而是“闲聊”,难道真的仅仅是“闲聊”而已吗?为什么会问我们,跟哪位患者相似?是疾病相似?还是病因病机相似?还是长得像?我的头脑中有很多疑问,回到宿舍,看着笔记,反复思考。
问诊为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灵枢·师传》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患问所便。”我觉得老师的问诊非常细致,看似与患者的疾病毫不相关,但又与患者的症状缘由密不可分,整个问诊环节好比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难以复制。
首先,老师问我们吴大爷与哪位患者相似,我觉得应该是与那位从湛江来看咳嗽的患者类似,因为老师开的两个处方比较类似,而且这两位患者有很多共同特点:中老年人,形体偏胖,脸色很差,讲话有气无力,声音低沉,吴大爷是动不动就感冒,那位阿姨是动不动就咳嗽,由此可以粗略判断,两位患者的病因病机类似。我在想,老师当时提问估计是在判断我们会不会“看人”,中医重视“看人”,即看精、气、神,西医重视看病,但中医看的是生病的人,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应该学会如何看生病的人,而不是纠结于那些疾病的病名。
其次,老师见到吴大爷后为什么没有先问他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他是否经常去白云山。也许在别人看来仅仅是“闲聊”,但在老师的门诊绝对不会出现与病症无关的所谓的“闲聊”。我想,此时为立冬,虽然白天阳光明媚,但是秋末之凉燥仍在,早晚温差较大,晨起时秋风阵阵,尽管散步是很好的锻炼方式,但是吴大爷却选择了一天当中寒气最盛的时间段散步,吸收不了自然界的阳气,容易受风受寒。那老师为什么会问是否去白云山,难道老师就是这么神,一看患者就能知道是否去白云山散步?当然不是!或许是因为广州人很喜欢白云山。但是白云山比市中心的那几个公园海拔更高,气温更低,阴寒之气更甚。
再次,老师又聊到平时是否喜欢煲甘蔗之类的汤。这其实与岭南地区的独特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岭南膳食文化中镕铸着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非常注重食治,岭南地区的家家户户至今均能做药膳。
最后,立冬至,岭南地区有一个“迎冬补冬”的民俗特点,汕头人还少不了甘蔗,潮汕地区的谚语说:“立冬食蔗齿不痛。”据说在这一天吃了甘蔗可以保护牙齿,也有滋补的功效。除了吃甘蔗之外,岭南有些地方还保持着吃“香饭”的习俗,即在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炒饭。潮汕地区的谚语说:“十月十吃炣饭。”
其实,吴大爷的粤语不是很好,时不时带有潮汕口音,老师估计因为两位老人家是潮汕人,而且这个年纪的人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过着西方人的节日,吃着西餐,而是很好地传承民俗文化。记得我刚来广州的第一年,老师一直跟我说,尽快学会粤语,多跟广州人聊天,要想看好病,一定得先知道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他还再三叮嘱,以后回北方当医生,如果还是用这些方法去治疗,就会收效不显甚至无效。我想吴大爷年过七旬,一方面,脾胃功能本来就逐渐衰弱,吃多了香炒饭会增加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甘蔗类的汤品喝多了,易损伤脾阳。
当患者的一些症状反反复复出现时,医生的问诊一定要详细,避免失治和误治,找出病症出现的根源,找到了就是专家,找不到永远都治不好,别看是小小的感冒,有些感冒就是不好治,应该说是医生不会治。无论从事哪一个专科,每位医生的行医历程中肯定会遇到感冒患者,即使门诊中遇不到感冒患者,亲朋好友或自己总会感冒一次吧!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人生中开的第一个处方,大部分是以教材或某些医案作为参考开出来的,套上最接近的证型,或许有效,或许无效,这种不叫辨证开方,而是有技巧的复制粘贴。我当年也学习了中医诊断学,怎么一遇到患者,就头脑一片空白呢?我们的患者永远不会按照书本生病。
接下来聊一聊问诊技巧。反复强调问诊是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当时,吴大爷是这么描述病情的:他一进来就问老师,感冒为啥老不好?吴大爷先给自己下了个诊断——感冒。
这时我又想起今年夏天老师在研究生论坛中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医生,永远不能跟着患者走,不能患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若是跟着吴大爷的思路,按照感冒本应该出现的症状去提问,结局一定会是辨证有误,从而影响疗效。其实不少患者对感冒的理解是有误的,有些人认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着凉可能是感冒,有些人认为流清涕、头痛可能是感冒,有些人认为突然出现咽痛、咳嗽、鼻塞可能是感冒,有些人认为怕冷怕风、肌肉酸痛可能是感冒,有些人认为疲倦乏力、浑身不舒服、腹泻可能是感冒,等等。
此外,很多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时候分不清楚主次,虽然吴大爷是因反复感冒就诊,但是老师还问了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如平时是否容易出汗。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主诉,还要通过问诊,不断地去引导患者。
继续谈一谈吴大爷对前期治疗的自我疗效评估,好了不到几天又开始感冒,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好?感冒治好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那些症状完全消失后,是否再也不会出现?对于吴大爷而言,今天好了,明天又感冒了,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认为是好了,那么前期治疗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上述情况还是要从源头说起,感冒初期常由受风受寒导致,多数患者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或伴有咳嗽、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或感受邪气的分量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有时候只是受了风,有时候是风邪兼夹寒邪来光顾,有时候是风邪郁闭在里化热……失治、误治会导致邪气变得很复杂。我经常在门诊看到一些患者,他们总是问老师,自己到底是寒还是热,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因为人体在不断地变化,有可能是六分寒两分热两分风,也有可能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等。
老师经常说,患者一进来,他的望诊就已完成。我记得吴大爷形厚,脸色㿠白,唇色偏白,讲话声音也比较低沉。通过简单的望诊,我找到了部分气虚的证据。
吴大爷前期的治疗中有西药也有中药,还尝试过不少偏方,有些是治疗方向不对,有些是大方向对了,但错就错在过度治疗。中医在消灭这些症状的时候并不是惨不忍睹的打打杀杀,而是注重寻找一种平衡,想必吴大爷被感冒困扰了很久,病久就会着急,总想把它压住,所以每次治疗都是重在祛邪和攻邪,邪气是去了,但是伤到了正气,严重破坏了原本需要维持的平衡,等下一次变天了,风邪、寒邪就会乘虚而入。吴大爷的感冒主要是气虚导致的,气虚则卫表不固,各种邪气容易入侵。很多时候患者一出现感冒的症状,我们就考虑邪气有多盛,一心想着祛邪,而往往忽略了本质问题。这时候如果光顾着那几分邪气,那么收效必然甚微甚至无效。治疗方面,老师并没有使用太多祛邪的药物,而是在补肺气的同时兼疏风散寒,如果单纯使用过多的疏风散寒之品则容易泄气,气不固,再怎么祛邪都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