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清药性,严谨配伍,治养结合
老师说要想辨证准确无误,平时就要多背中药、方剂,库存不仅要多而且要不断更新。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很清晰,吴大爷为气虚体质,当然要补气。但是这一环节并不简单,因为不能仅依赖于书本里面的几种方剂,更多的是需要临床实践的积累。补气类的药物很多,如何挑选吴大爷专属的补气药呢?要用人参、党参还是黄芪呢?
补气药多数属于阳性,而患者体质属阴,可以益气生津。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要药,扶阳益阴之良品,能补脾益肺,但是价格稍贵,且对于吴大爷这种情况并非最佳选择。
党参味甘,性平,《本草正义》言:“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党参的功效与人参类似,虽然作用较弱,但是价格较低,很多时候能够替代人参,不腻不燥,专补脾肺而益气,偏于阴而补中,看似适合吴大爷,但吴大爷当下兼夹脾虚食滞,又不方便复诊,吃三四天还好,连续吃一个星期显然不适合。
黄芪味甘,性温,补气升阳,走表入里,走而不守,虽补气之力不能与党参、人参相比,但补气而实表,能帮助吴大爷构建好一堵“防护墙”,似乎非常适合吴大爷。但是老师并没有用黄芪,我想,老师应该是考虑到气候、体质等因素,虽然此时已立冬,但秋末之燥仍在,气温偏高,此时黄芪虽能温阳补气,但如果把握不好用量则会提气,很有可能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随后会出现因提气导致的咳嗽不断。
老师给吴大爷选的是补气药中的一味清补之品——太子参。太子参始载于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据传清代江南名医被延请入宫为太子治疗痰火之证(相当于急性肺炎)。太子身体非常虚弱,痰火为实邪之证,应该使用清热化痰、祛邪外出的治法。前医都用了人参,人参虽能补虚,但会滞留痰火,是不宜使用的。可是处方经过了太医院与太后的审核,不用人参是行不通的。江南名医事先了解了情况,想出了一个替代的方法——用太子参替代人参。
除了补气药以外,处方里还有几分祛邪的紫苏叶、防风等疏风散寒之品,以及少量的止咳药,佐以陈皮、炒麦芽等健脾化痰止咳、消食导滞之品。老师的处方组成,配伍严谨,主次分明,并没有大量使用疏风散寒的药物,因为这类药物一旦用量大了就会泄气。在解决主要矛盾——气虚的问题上,老师并没有使用大量的补气药;在脾虚食滞的问题上,老师也非常讲究,使用了陈皮与炒麦芽,也许不少人会怀疑如此精简的处方是否能治病,但吴大爷服用了七天,再配合一些药膳,并且纠正了其日常调护方法,随后一年都没有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
除了看病开方,老师还非常重视日常调护,治养结合。我还记得老师开完处方后嘱咐吴大爷一定要注意保暖,因为吴大爷的日常调护没做到位。大家可能觉得这很简单,老人家经常感冒,注意保暖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真正能做到且懂得保暖的人,我觉得门诊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因为我们对保暖的理解局限于衣服的厚度,吴大爷那时候里三层外三层,穿得非常厚,但老师说的注意保暖不仅是衣服的厚度,还包括衣服的材质、款式等。吴大爷穿着针织马甲,虽然能保暖,但是不挡风;另外吴大爷穿的是V字领,刚好露出脖子,这样又容易受风寒。吴大爷还喜欢晨起后在寒气盛的时候散步,这也是他必须纠正的不良习惯。散步是很好,但是把握好散步的最佳时间才是关键。立冬后最好在上午十点以后开始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午后的阳光,因为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最旺,要是有些老人家不方便外出,也可以在自家的阳台上晒太阳,吸收自然界的阳气。
这看似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感冒,但我个人觉得能治好感冒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吴大爷这类老年人的气虚感冒,更考验一个医生的功底,因此老师反复强调一定要学会“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