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相传宋朝熙宁六年夏季,连绵大雨引起了河水猛涨,冲毁了大片的房屋,弄得沿河两岸村民们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更为可怕的是,雨停水退后,沿河两岸的村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样的一种病,整日拉稀,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在芷江新店坪镇白马滩村有一张姓的后生,全家也患上这种病,平素就以细心、热爱思考闻名于乡间的张姓后生敏感地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病了,连左邻右舍家养的牲畜都没有例外,唯独他家的猪没有发病。小张想来想去,他家与别人不同就是常用房前屋后的鱼腥草喂猪,难道是猪吃了鱼腥草的缘故?于是他试着挖了些鱼腥草来吃,果然不出三日,自己及家人的病情大为好转,鱼腥草真的可以治病!得知这个消息的村民们半信半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想法,一些村民开始挖食鱼腥草,结果进食了鱼腥草的村民,病情都大见好转!消息很快传遍了各村,所有染病之人全部因吃了鱼腥草把病治好了,后来没病之人也时不时采挖一些鱼腥草来食用以防病治病。就这样,鱼腥草作为药食两用的佳品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干鱼腥草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具鱼腥气,味涩。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