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想上班了?
最近有小伙伴向我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你爱上班吗?
我想了想,肯定地说:爱上班啊。
小伙伴却说:我不爱上班!
为什么这届年轻人都不那么爱上班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上班是痛苦的?
不爱上班是不是一种罪孽?首先我来缓解大家的焦虑:实际上不止年轻人不爱上班,中年人也不是真心热爱上班。中年人家里往往有一堆糟心的事,上有老,下有小,比年轻人还要麻烦,但是中年人更能忍。他们虽然也不爱上班,但是不说出来,默默地就去上班了。这就是中年人和年轻人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上班痛苦,只有少数的人觉得上班是享受。
少数人觉得上班是享受,也是有条件的,除了因为他们是老板,还可能因为他们的工作很特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有趣。但是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劳动,无论是在流水线上,还是在办公室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处理的都是相似的工作,非常无聊。
人类的祖先在采集狩猎的时代里度过了上万年。那时,他们实际上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劳动空间里。当然,他们也得劳动,不劳动不得食。他们要去采摘果实、捕猎野兽,而且劳动也非常艰辛。但它的好处是什么呢?有创造性。今天想想打哪个野兽,明天看看摘哪种果实,这工作不乏味。
最重要的是,如果他们生活的大森林或者大草原的猎物非常丰富,可采集的植物也品种繁多,那么只要投入很少的劳动量,就可以做到衣食无忧。
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求偶,可以用来唱歌,或者跑到山洞里拿含有各种各样矿物成分的石头,在岩壁上画画。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日子过得多舒心啊!
严格来说,我们智人作为一种杂食动物,是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形态的。这种自由的生活形态是我们的生物学本性,已经刻在DNA里面了。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就和采集狩猎时代有很大的区别了。甚至可以说,它和农耕时代的劳动也有很大的区别。农耕时代的劳动虽然很辛苦,但它有农闲的时间,这段时间应该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做,基本上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劳动方式是什么呢?基本就是朝九晚五,按时打卡,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中的某一个格子间,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违背了我们的生物学本性。
谈到这里,大家就要问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古代或者是史前的那种状态呢?为什么一定要停留在现代的状态当中?
为何不恢复古代秩序?
古代的劳动更符合人类本性,但我并不主张恢复古代秩序。因为现代这种高度压抑人性、高度重复的劳动是分工带来的,而分工是提高劳动效率的法宝。
这道理非常简单。比如,你要做一件家具,如果从头到尾把所需的零件全部做好,的确,你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这件家具任何一个部件都是你亲手做的。但是这样会降低效率,因为极少有人对所有零件的生产都非常在行。所以通过分工,每人专门负责做一个零件,利用他的专长把这个零件做好,然后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这样劳动效率是最高的,生产率也最高,而且能够使得整个产品的价格降低,让产品卖得更好。
但这里的问题是,效率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
这个副作用就是,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无聊。
这会导致我们产生很大的困扰,因为我们的心理本性会和生物学本性相冲撞,导致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巨大的被剥夺感。
这个被剥夺感不一定是指你的工资低了。即使你碰到一个好老板,给你的福利非常好,只要你的工作是高度重复性的,你仍然觉得有一个东西被剥夺了,这就是你的自由时间。你本来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干很多别的事情,但是不行,你一定要在这个流水线上重复干这样一件事情,真是无聊至极。
这种厌倦情绪的产生,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宿命,因为这个现象是和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你想要彻底摆脱它们,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所以,得适当地认命。
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很痛苦,那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找到一些化解之道。我们不能完全消灭痛苦,但至少要让这种痛苦变得不那么沉重。
解决乏味的方法
能够想到的最简单的化解之道,就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自动化机械、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得我们痛苦劳动的时间进一步变少。类似的方法还有,通过劳动保障条例,保证员工的自由闲暇时间,让劳动的时间能够得到压缩。
另一种方法,对一部分人来说是能够起到作用的:找一个能够发挥专长的工作,做这种工作的时候就会非常开心。这样就能够避免重复劳动带来的精神压力,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发挥,枯燥感也会降低。
我现在在写比较严肃的学术论文之外,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兴趣,比如做一些节目,用比较通俗的方式把艰深的哲学道理阐发出来。这也给我一个机会检测一下这些哲学道理在公众当中可被接受的程度,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我改进教学的技巧,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了,也会让我的工作少一些枯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