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中蕴含着怎样的哲学机制?
本文的关键词就是两个字:内卷。
内卷在近一两年里成了互联网上的热词,大致的含义是,在同一个领域里的简单投入,导致了过度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又是低技术含量的。
比如,年终总结报告,小张写了5000字,我要和他卷一卷,我写了6000字,交上去之后发现,还有人写了10000字。这导致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在了一些无意义的地方,难道3000字就不能把事情说清楚吗?凑字数又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性进步。我个人认为,内卷消耗了很多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社会的进步来说几乎没有正面的意义。
数字化的管理带来内卷
为什么内卷的现象会如此频发呢?我认为这和我们现在的数字化管理方式颇有关联。我们喜欢用数字化的方式来对不同的人、事进行统一化处理,最后就会导致内卷。
也许有人会问,数字化的管理为什么会导致这个问题呢?数字化明明是个好东西啊。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达到数字化的阶段,它就不是科学的。同样的思路,对整个企业的管理也要用数字化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否则它就不是科学的。这就非常有意思了,科学化的管理思路导致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评价方式导致了内卷,最后内卷又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活力丧失。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应该舍弃科学化的管理。这听上去好像也有点不对劲。
我认为,用数字化的手段来描述自然科学,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管理,多多少少有点问题。
为什么两者之间会有这种不可比性呢?因为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具体的量纲。量纲就是单位,比如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m指质量,a指加速度,F指合外力。这样的一些概念背后都有特定的单位,如果你把单位搞错了,整个式子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对单位,结合量纲,给出数学描述,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但是在管理的时候,我们很难对一件事情的一个意义进行充分的评估。举个例子,在学术界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年终评估一定要看你发了多少篇论文,但论文的质量要怎么评估呢?我觉得我这篇论文好,而别人觉得这篇论文差,标准很难统一,结果只能根据刊登这篇论文的期刊的权威等级来判断。如果期刊的权威等级高,论文的权重值就高;如果期刊的权威等级低,论文的权重值就低。
这种评判标准在科学领域里也是有问题的。有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论文,就没有在很权威的杂志上发表,而是发表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杂志上,但是经过时间的锤炼,很多没有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论文也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我的哲学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哲学,因此常看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我也发现很多专家写的很牛的论文并不是发在专业的人工智能期刊上的,而只是在一些人工智能主题的会议上,作为会议期刊文集中的一篇发表了。这些论文本身也有很高的引用率,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按照现有的评价体制,你就会忽视这些论文的真正分量。
为什么要进行量化管理?
由此,大家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纯粹用数字化方式来计量人类精神劳动的价值,本身是有很多问题的,那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用这种方式呢?
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管理方式虽然相对来说比较粗糙,但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对各个部门的工作、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能够快速衡量各个部门的绩效,从而在商业层面上推进组织的进步。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管理者就会失去自己的评估手段,就可能导致不公平的问题。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很好,都要求同样量级的奖金,你让上级怎样做出一个公正的决断呢?既然没有办法找到决断的方式,就只能诉诸简单的计算法则。
而大家为了在数字上有一个亮眼的成绩,就会陷入所谓的“数字军备竞赛”:你发6篇论文,我发7篇论文,谁怕谁?于是,就陷入了内卷。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一个道理:慢工出细活。如果只是追求论文的数量,而不是追求论文内容质量,就会导致学术研究日益肤浅化,以后能够做出开创性研究的概率就相当低了。
从黑格尔的视角看内卷
如果大家想要知道这背后的一些哲学道理,可以参考一部重要文献——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讲的并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讨论人类的各种思维范畴之间的关联。在《逻辑学》中,黑格尔讨论了量的关系和质的关系,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
比如,看完学生的一篇论文,有人问我写得好不好,我很迅速地回答:“好!”他继续问:“那么,应该打几分呢?”这时我会思考一下再回答。
老师往往在说这篇论文好不好的时候,回答得非常快,但是在回答能打几分的时候,会再仔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做出判断的时候,质的判断是先行的,量的判断是后行的。
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一个特征,质的判断在前,量的判断在后,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里面指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我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往往是颠倒的,量的判断在前,再通过量的判断倒算质的等级应该是什么。这就使得很多人会为了追求量的增加,而陷入一些不必要的“数字军备竞赛”。
那么,如果我们要追求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思维方式的评价标准,让质的判断能够居先,量的判断能够放在后面,又该怎么做呢?实际上,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做比较大的修正,从对于整个事的评价转向对于人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不去评价一个人到底做了几件事,而是评价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到底体现了怎样的工作素质。
有人说,对人的评价很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果评价主体本身能够多样化,让彼此参与互评,通过统计学的方式,很大程度能避免任人唯亲的问题。所以,我理想中的评价方式,有点像汉朝末年出现的“月旦评”。
大家如果看过《军师联盟》,大概也会记得,“月旦评”就是由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建立了一个公信力比较强的网络,对于当时儒生的品行和能力进行一番比较公正的评价,然后大致给出一个等级的区分,但是并没有很清楚的定量分析。如果有人觉得这样的“月旦评”不公平,也可以提出一个类似的评价标准与之进行竞争,用这种方式来维持优良的社会风气。
我认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种“月旦评”的评价方式也许是有条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复活的。
总而言之,要对抗内卷,我们既要读黑格尔的《逻辑学》,也不妨从中国儒家的人才品评方式当中找到一些相应的启发。大活人被那些冷冰冰的数字“管死”,可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