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与花车效应
本文想聊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吃瓜群众”是怎么被忽悠上“贼船”的。
这主要指的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一种现象:很多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消息,听风就是雨,很容易被一些声音带偏方向。
花车效应
上述现象实际上在心理学中有专门的术语,叫“花车效应”。花车效应最初是指美国竞选的情况。比如,美国有两个地方议员候选人竞争同一职位,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管他们叫张三和李四。
首先你听了他们的街头演讲,发现讲得都很不错,实在难以抉择。这时候人们找到了一个很简单的指标,就是看谁的花车做得好。
每个议员在进行竞选的时候,都会有团队帮他做漂亮的花车。这花车上有些地方插了国旗,有些地方插了花,有些地方插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有些人不惜工本,把花车做得特别漂亮。如果张三的花车做得不错,李四相比寒碜了很多,很多人就会把票投给张三。
这和张三、李四他们的本事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但很多人投票就是取决于这些微小的因素。
普遍存在的花车效应
有人说,你说的是美国人,我们也没那么蠢吧。
其实我说的是普遍的心理现象。举个例子,商业社会到处都有广告,广告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花车做大。如果你一天到晚看到某个醒目的广告,那么它就会入你的脑、入你的心了。
这种花车效应不止存在于商业社会。有时候不同的花车甚至会造成国民内部的思想分裂。
假设有两个国家打仗,一个国家叫R,一个国家叫U。有些人比较喜欢R国,所以他搜集到的信息都是R国取得胜利,U国被痛打;有些人却觉得R国是在侵略U国,所以就会去搜集U国胜利的信息。
结果,互联网上就出现了这种现象:一条R国赢的信息下面,大多数评论都是顺着R国赢的信息的;而U国赢的信息下面的评论也都在顺着U国胜利的信息。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坐上了不同的花车。
不同的花车会造成同温层效应,吸引和你想法类似的人上来留言,这就造成了“我这个同温层里的人很多”的错觉。实际上,有可能双方都陷入了这种错觉。
如果要寻找真实的网络声音,就要跳出这两辆花车,站在更加公平的第三者的立场上去看,才能够得到一些更客观的答案。
花车因时而变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读者觉得,花车效应是不是一种很糟糕的效应,让我们的脑子陷入虚假信息宣传的旋涡?
其实,花车效应在古老的时代的确有一定的客观指标意义。比如,在采集狩猎时代的部落里,一个男人展示性感的首要方式不是展示他的肌肉,而是展示他身上的伤疤。伤疤多就说明打猎多,对部落做出的贡献也比较大。后来,有些部落为了展示一个人做出的贡献,会让他文身,文的图案越多就表示这个人越厉害。如果相邻部落的人到这个部落来拜访,看到某个大汉身上都是古怪的文身,就会想:哎呀,壮士啊!
但是你也许会说,这些文身有可能是假的,有些人也许会为了炫耀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可我们的祖先一般不这么想。除了我们的祖先都比较朴实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物资非常匮乏的时候,文那么多文身,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故意作假这件事情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部落民众一般都会选择把真实的信息记录下来。这也为部落之间的协作创造了便利。比如,在两个部落中找出文身最多的人,做各自部落的领袖,大家再组成一个联合指挥部来对抗第三个部落。如果两个部落都是造假部落,根据文身选出来的是两个没什么战斗力的领袖,这不是把大家害死了吗?
远古时代人少事少,后来人多了,事也多了。因为我们的生产力发达了,这就导致造假成本降低了。现在的造假多可怕,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得活色生香,把大家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由于人口基数的扩大,鉴别骗子比上古时代困难很多,这就解释了现在骗子为何那么多。
理性站队,少上花车
电影《埃及艳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30年,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和罗马的军队爆发了一场海战,叫亚克兴海战。克里奥佩特拉的军队被打得很惨,这个消息如果传回埃及,传回亚历山大里亚,很可能政权就崩溃了。克里奥佩特拉立即下令,把虚假的捷报传回亚历山大里亚。这就相当于做了个假花车,以便先稳定住政局。
但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罗马军队在埃及办完庆典以后就杀过来了。老百姓一看,罗马军队不是被歼灭了吗,怎么又冒出来了?之前的捷报肯定是假的。最终克里奥佩特拉也只能自杀了事。
这也是给所有想把谎扯大的人的警告,要以克里奥佩特拉的悲惨下场为戒。造假者要自知造假一旦被识破所面临的下场。
但是对于我们普通的吃瓜群众来说,面对那些虚假信息,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个虚假的花车,肯定要撒很多的谎,而凡是谎言都会有逻辑矛盾。
所以要运用我们的思维,找到花车上的逻辑破绽,然后就能轻松地选择自己该上哪辆花车了。
最后,我还是希望大家谁的花车也不要上,只踏上自己能够驾驭的那辆人生的马车,沿着康庄大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