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真正的精神强者?
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强者呢?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人:根据一些逻辑的检查,能够勇敢地剖析自己的错误,然后勇敢地去承认并改正错误,我就得恭喜你,你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强者。
也就是说,要成为这样的人,你必须学会检查自己的逻辑是否有错误,这需要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而在此之前,培养道德也非常重要。
精神强者的道德品质
要成为精神强者,首先在道德上要谦虚、谨慎,要以真理本身为最大的规制。不要把自己的面子看得过于重要,要记住圣人所说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从别人的话中获取信息时,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海绵式思维,另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是别人滔滔不绝地在说,而你在听,像海绵吸水一样地把别人说的知识全部吸收。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主动性,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淘金式思维则是,你对信息有自己的选择,是带着问题去听的,这样就能获得重要的信息了。
其次,精神强者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因为别人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而产生自卑或者是狂妄的心理;不能因为别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给对方贴标签,然后对别人的话产生盲目的信任或者排斥。但问题是,很多人的人身攻击就是对人不对事。比如地域歧视,或者仇视某个阶层的人,有些时候也体现为性别歧视,在国外可能更多地会体现为种族歧视。
人身攻击的一种恶劣形式就是用污言秽语去攻击别人,这在论证当中是极端的,是要被排斥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在互联网上却非常多。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培养理性思维,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要培养此类能力,还需要特定的场景,比如与他人讨论问题的场景。
精神强者如何同他人讨论问题
在讨论问题时,要注意:即使你是一个占理的人,也不能得理不饶人。
比如,你在提问的过程中,要让你的谈话对象感受到你的提问是积极向上的,是为了把问题澄清,而不是为了自我显摆或贬低别人。如果别人感受到了你的这份善意,他也愿意以真挚之心来回应你的提问,那么对话就可以以一种比较健康的方式进行下去了。
保持健康的对话有一个诀窍,就是不妨让对方复述观点。比如,可以说:“仁兄,你刚才说的这段话我已经听了,但是愚弟才智有限,你能不能把你的观点复述一遍,或者我来复述你的观点,你看我对你的观点的理解是不是有问题。”这样说,既表示了恭谦,同时通过复述也能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
除此之外,还要避免一厢情愿的说话方式,也就是说,不要觉得自己所说的一定是对的。一厢情愿的说话方式在论证中会形成一种错误的倾向,把对方不承认的某种观点硬灌输给对方,或者说强加给对方。这就是所谓的“稻草人谬误”。比如,某教授仅仅说某种药具有一定的疗效,你非要把这句话歪曲成某教授说某种药是奇药、包治百病,结果发现了某些负面案例后,就说这个教授胡说八道。但实际上胡说八道的是你,这位教授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药包治百病。
在讨论问题的场景中,还常常会出现一种推理谬误,就是偷换概念,同一个词的含义改变了,但是说话人却不告诉别人词义改变了。
比如,有人说:“张三不是一个真男人,他看到坏人就㞞。”这时候李四说:“你不能这么说,我觉得张三是个真男人,他身上有很健壮的肱二头肌、腹肌。”
李四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在捣糨糊。因为第一个人说的“真男人”主要是指有血性、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而不是指身体特征。
还有一种不算错误的对话逻辑。就是当一件事的解释或论证不清楚时,说话者就会说:“不要争论了,现在有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本身就足以证明我的结论是对的!”譬如,假若一个昏庸的皇帝要证明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足以配得上去泰山封禅的话,那些爱拍马屁的大臣就会顺着皇帝的意思说:“陛下怎么可能不是像尧舜禹那样伟大的圣君呢?您看,天上的彩云,与诸国献上的五色鸟,便是证明这一点的祥瑞啊!”需要注意的是,“祥瑞”一词是与“奇迹”相对应的概念,专门指那些理性无法解释其成因,却足以为特定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涂脂抹粉的罕见自然现象。很显然,祥瑞也好,奇迹也罢,其出现就是为了堵住反对者的嘴,使得那些不能被跳步的论证被强行跳步。但这种论证是无效的,因为没有排他性的论证来证明某某天象的确只能是好兆头,而不是坏兆头。譬如,1886年5月,醇亲王奕譞奉慈禧太后之命巡阅北洋海防,结果在巡阅接近尾声时看到了壮观的海市蜃楼景象。这算不算祥瑞呢?奕譞觉得是,并因此命令画师将其画了下来;但一些喜欢玩事后诸葛亮把戏的人说这是凶兆,因为这似乎意味着貌似强大的北洋海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那么,到底哪个解释对呢?很显然,都不对。海市蜃楼只是自然景象,其产生和消亡与北洋海军的命运属于不同的因果链条。
精神强者需要掌握因果推理的逻辑
我们人类是一种好奇的动物,但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急于找到原因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结果导致错配因果。实际上这个原因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要避免掉入坑中,要进行正确的溯因推理,来减少发生错误的因果匹配的可能性。
在进行因果推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原因未必是事件发生的唯一原因。这里要补充一些概念,一件事情的发生包括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就是指,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后面的事情就能发生,但是后面的事情不一定要依赖前面的事件。比如,你要到北京去,如果你有去北京的意愿,买得起火车票,而且也买到了火车票,火车正常地运行,你也正常地上车了,所有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你最后就会安全地抵达北京。所有这些条件的综合,我们可以称为一个充分条件。但这个充分条件并不是必要的。比如,火车并没有正常地运行,你改成了坐飞机,最终还不是照样到了北京吗?你去北京当然还是需要一些必要条件的。这些必要条件就包括了如下这些事项:至少有人要为你的旅程埋单,不管是你还是别人;不同的城市之间,必然有一些现代化的交通管道,这些就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必要条件,怎么解释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到达北京呢?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不同的,必要条件肯定是原因的一部分,充分条件则未必是一件事情所发生的原因,因为还会有备选的充分条件。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认为前因和后果之间的前后相续本身就保证了前因就是前因,后果就是后果。
的确,原因经常在结果之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生在前的就是原因,在后的就是后果。雷雨天,你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大家都会说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但是,你能够因此认为闪电就是打雷的原因吗?这个说法在科学上是不靠谱的。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纯粹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要比光速慢得多。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前后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
精神强者需要强批判性思维
要想剖析逻辑错误,我们还要掌握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两种,一种叫弱批判性思维,一种叫强批判性思维。弱批判性思维指的是针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指出观点中有哪些地方是有问题的。强批判性思维就是针对自己所提出的观点、所持有的信念进行系统地反省,指出自己所持有的信念体系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修正。
维特根斯坦就是强批判性思维的典型,他的晚期哲学系统性地驳斥了他的早期哲学。他的很多学生都见过,维特根斯坦在上课的时候做一个哲学推演,推演到一半,他就觉得错了,然后就在课堂上不停地抓头发、躺在地板上——这做派有点怪。他反复说自己有多蠢,这个论证做不下去。他完全不考虑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说自己很蠢,是不是会破坏自己的形象,他觉得无所谓,因为他看重真理本身。这就意味着,强批判性思维需要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格,一些非常敏感的、自尊过高的人,是形成不了所谓强批判性思维的。
批判性思维之难,并不在于批判别人,而在于批判自己;不在于否定别人的观点,而在于修正和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和自己的自尊心作战。所以,只有精神强者才能接受真理的光芒。